不躺平,不鸡娃,家长如何规划孩子未来?

2022-01-21

作者:百家号自媒体

来源:百家号自媒体

A-
A+

      ”双减“之后,很多家长都迷茫了......”以前天天心疼孩子作业太多,上辅导班太多,现在突然不叫上补习班了,老师课后也没有那么多作业了,突然不知道孩子之后该干嘛了。这是经历了今年的“双减”教育改革后,家长们的普遍问题。

      双减的好处当然不少,实实在在为孩子减负了,孩子睡觉的事件多了,作业少了,周末也不许上学科类辅导班了,家长再也不用为孩子的作业问题犯难了。但是孩子到底在学校学习的怎么样,家长们也心里没底。

      孩子现在可自由使用的空闲时间不少,孩子突然轻松下来,家长反而迷茫了。没了补习班,没了课外辅导,今天该做什么才能保证学习成绩不掉队?双减政策正式实施已经过去了几个月的时间,它就像一面照妖镜,在脱离了补习班和超强度的题海战术之后,孩子们的成绩到底怎么样,一目了然。

      过去大部分的孩子属于中等水平,现在却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一个班级里,同一个老师教授,同一个起跑线上,考二三十分的学生也有,考满分的学生也有。家长们疑惑不解,为什么差距会这么大?其实,学生之间的差距也就是家长之间的差距。这句话虽然扎心,但也确实是是事实。


      以前的辅导班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讲,可谓是最具性价比的培养方式。孩子的课外时间,家长全部把孩子弄进补习班,只用教一笔学费,就万事不管,只有一个要求,就是给家长拿出一个满意的成绩。而补习班也深刻明白家长的诉求,不用花精力去对每个学生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特长进行素质化的培养。

      复习班只会日复一日让孩子学习课本上模块的知识,再辅以题海战术,一遍不行就来两遍,两遍不行就来三遍,填鸭式的灌输硬生生的催化出一批看似成绩还不错的孩子。这样的补习班像是工厂的流水线,生产出一个一模一样的产品,看似标准,实则低能,看似花团锦簇,成绩喜人,实际上是严重的扼杀了孩子的个性发展,断绝了孩子更多未来发展的可能。所以,双减政策虽然是一场“刮骨疗伤”,但是确是不得不改。

      那么双减政策下的家长应该如何继续对孩子的教育呢?

      一、培养孩子自觉的习惯

      双减之后,很多家长都反映说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得很快,原来能考七八十分的,现在只能考四五十分。

      其实这是孩子从小没有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导致的,在失去了补习班的监督之后,一放学回家就玩,成绩自然一落千丈。

      双减之后,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就尤为重要。不同的学习习惯能造就不同成绩的孩子,一个学习成绩常年优秀的学生必然也是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能够养好的,是潜移默化的结果,需要的是家长和孩子共同努力的结果。


      二、努力做更好的父母

      在教育部的官网中,有这样一句话“双减更考验父母的担当,优秀的父母不在于学历的高低,文化的多少,而在于是否有责任意识。”双减之前,父母花大价钱为孩子报班,这比拼的是家长的“硬实力”。双减之后,父母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来陪伴孩子,这比拼的就是家长的“软实力”。

      很多时候“软实力”比“硬实力”更难以让人做到,更能体现一个家长的责任感。陪伴是责任、养育是责任、以身作则更是责任。履行父母的责任,就是对孩子的责任。

      三、开发孩子更多的可能

      双减政策的出台,目的是让家长走出“全民内卷”的现状,走出“唯分数论”的魔障。双减政策仅仅限制的是学科类的培训,但是却并不限制诸如音乐、体育、美术类的兴趣拓展。其实国家的意义已经很明确了,未来需要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特色型人才,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工具人。

      每一个孩子本身就是发展各异的,各有不同的天赋,有音乐的天赋,也有美术等绘画的天赋,如果一股脑的全往分数上去靠,极大的会埋没孩子本身可能有的其他天赋。而如何发现孩子的天赋呢,这需要一个长时间的父母的观察,做有责任感的父母,做陪伴型父母,引导孩子不同天赋的发展,为未来提供更多的可能,相信这也是双减政策的初衷。


(责任编辑:董方婷)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不躺平,不鸡娃,家长如何规划孩子未来?,作者:百家号自媒体,来源:百家号自媒体,来源地址:)

相关新闻

即时要闻

今日专题

热门资讯

佰里服务-公众号

扫码关注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