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农民直接经营民宿”,专家眼里还有哪些利好?

2022-02-25

作者:人民日报人民文旅

来源:人民日报人民文旅

A-
A+

  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19年聚焦三农。文件提出,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这是我国“十四五”以来的第二份中央一号文件,也是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的第一份中央一号文件。

  《意见》中的农民直接经营民宿、农产品电商直播、大豆油料种植等成为相较于往年首次出现的重点内容,对此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王金伟教授、北京联合大学数字经济与创新研究中心李立威教授和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陈能场研究员分别进行了解读。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副教授 王金伟


  《意见》原文: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支持农民直接经营或参与经营的乡村民宿、农家乐特色村(点)发展。将符合要求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纳入科普基地和中小学学农劳动实践基地范围。

  人民文旅: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对农文旅结合的乡村旅游分别作出了不同的规划,重点也在逐渐的变化,呈现出来一个什么样的趋势呢?

  王金伟:2017年,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乡村旅游;2018年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工程,说明我国乡村旅游取得进一步发展,并努力迈向品质旅游;2019提出要提升乡村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水平;2021年的文件指出要注重文化的传承和遗产遗迹的保护;2022年的文件更注重居民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乡村资源的教育作用。逐年规划的重点有所不同,从初步的统一规划与设计、基础设施的提升,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再到乡村资源对“人”的反哺作用,一方面显现出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历程与国家乡村战略相呼应,并为乡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做出了一定贡献;另一方面也充分证明我国乡村旅游逐年向好发展,并将持续为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力量。

  人民文旅:今年是第一次提出要发展由农民直接参与的农宿、休闲农旅的建设,请您浅释其原因?

  王金伟: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在新的发展阶段下,我国乡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那么,乡村振兴指的不仅仅是经济的振兴,更是人的振兴、文化的振兴、文明的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农村发展,关键在人”。鼓励农民直接参与农宿、农旅的建设充分体现了我国“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农旅发展既依赖于当地自然资源的吸引,更有赖于地区发展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升,这需要农民在农旅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服务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是拓宽居民收入渠道、提升居民计生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当前部分农村地区发展动力不足问题的重要一环。


  人民文旅:乡村休闲项目将纳入科普基地和中小学学农劳动实践基地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我国的中小学生急需在乡村中进行自然教育?

  王金伟:将乡村休闲项目纳入科普基地和中小学学农劳动实践基地的另一层含义是支持在乡村地区开展研学教育,这将在推动乡村旅游、研学旅行发展的同时,激励游客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接受自然教育、生态教育、红色教育等。我国乡村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文化资源深厚,在乡村地区开展研学教育,能够产生多个维度的综合效应。首先,感受自然,体验生活美学。乡村地区拥有和城市不一样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研学旅行将“研”与“游”有机结合,在游览过程中,使学生们体验农耕、农产品加工等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感受自然、感悟生活。其次,传播特色乡村文化。我国乡村地区的经济活动、生存形态受生态环境、资源类型等的影响,因此不一样的区域拥有不同的乡村类型。在不同的乡村开展研学旅行可以使青少年学生深入了解乡村的特色文化,有助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人民文旅:最后一个问题,宏观的讲,乡村旅游如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王金伟:乡村旅游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主要体现在旅游业本就是一种产业链条长、涉及面广、带动性强的经济形态,并且乡村旅游是利用乡村地区的特色吸引物(农产品、田园风光、民俗风情)激发人们旅游动机,能够对经济、生态、文化等多个方面具有积极效用的一种旅游类型。一方面,在乡村地区开展旅游活动涉及到食住行游购娱六个基本要素,例如,第一产业的农业生产活动既是乡村旅游的旅游吸引物也能够为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基本的食物保障;第二产业的农产品加工既可以是游客乡村旅游体验的重要组成也可以将农产品变成礼品,满足游客“购”的需求;第三产业更是与乡村旅游息息相关,为游客在乡村地区的一切旅游活动提供服务保障。从这个维度上来看,乡村旅游是将一二三产业链接起来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也为乡村旅游提供了优质发展环境。


  《意见》原文:实施“数商兴农”工程,推进电子商务进乡村。促进农副产品直播带货规范健康发展。开展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行动,推进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完善全产业链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快落实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政策。

  人民文旅:目前的农产品电商呈现出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趋势?

  李立威:据《2020年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报告》的数据显示,县域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2693.1亿元,同比增长28.5%,其中832个贫困县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为190.8亿元,同比增长23.9%。直播电商作为一种新型电子商务模式,打破了地域限制,缩短了农产品和消费者之间的流通环节,拓展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在推广优质农产品、升级配套农业产业链、孵化地标农特产品品牌、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村产业振兴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激发了农村的经济活力,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模式。


  人民文旅:农产品直播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刺激了农村经济的增长,但是要发展电商产业、保障乡村直播电商的平稳发展,还需要从哪方面做出努力?

  李立威:农产品直播销售是一个全产业完整链条,包括农产品种植、加工、直播销售、物流、售后等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环环打通、协同运作才能保证产品直播销售的顺利进行。从农产品直播电商商业价值链的角度考虑,只有组合出击,才能真正打通全产业链条。

  首先,注重传作具有乡村风土人情特色的特色产品共高质量内容。目前,消费者还存在着对直播农产品品质的担忧,部分地区农产品市场化流通水平低、产品良莠不齐,给消费者带来了不好的体验,影响了农产品直播的健康发展。基于这种情况,农产品直播电商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在直播平台上卖什么,参与直播的农产品通常是不易损坏、包装和快递成本低、高市场价值、质量稳定性好的产品。此外,要立足于资源禀赋和区域差异,着力培育低于高质量特色的农产品,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品“农产品直播销售格局,不管是哪类产品,都要保证所销售农产品的质量,提高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消除线上直播购买者的后顾之忧。同时,在打造地方特色产品的过程中,有机融入地方文化、风俗人情、自然风光和旅游资源,从而有效带动旅游、度假、民宿、采摘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其次,培育本土直播电商人才,发展农村直播电商关键在于培育农村电商相关人才。《2020年中国农产品直播电商报告》指出,主播素质参差不齐是目前农产品直播电商存在的一大问题。网红、明星、县长等并不是农产品直播带货的常态,培养和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农民职业主播才是真正实现农产品直播电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把村官、返乡大学生、返乡的外出务工人员、乡村”能人“、乡村中受过良好教育的群体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各级政府及行业协会组织开展直播电商人才技能培训,定期举办培训班,培养一批本土直播达人,组建常态化直播团队。

  第三,把直播间带到田间地头,打造农产品直播基地。相较于室内直播,在田间地头进行直播,消费者可以更直观、形象的了解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和环境,感受乡村气息,增强消费者的参与感和亲切感;室内直播主要是指将农产品直播电商产业化的电商直播基地,作为电子商务的全新路径,直播基地的建设可以包含更多功能,如集农产品展厅、专业直播间、虚拟演播室于一体,从产品的多样性、场地的专业性方面服务农产品电商直播,有助于农产品的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设。同时,直播基地可以对接产销,孵化网红、邀请商家和主播进驻基地,充分发挥直播电商的作用,助力农产品外销。


  第四,加强物流体系,提高售后服务质量。物流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缺位是影响农产品直播电商的”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因素,尤其对偏远、大山地区而言,基础物流设施更加重要。依托合作社、邮政网点和电商企业,建设晚上农村电商配送和综合服务网络,畅通直播农产品进城渠道,建设多层次,全方位的物流体系。关于售后服务,一方面,与直播平台合作,签订售后服务协议,为消费者保驾护航;另一方面,培训专业的客服人员,保障产品可以在有效期内进行退换货,积极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意见》原文: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加大耕地轮作补贴和产油大县奖励力度,集中支持适宜区域、重点品种、经营服务主体,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在东北地区开展粮豆轮作,在黑龙江省部分地下水超采区、寒地井灌稻区推进水改旱、稻改豆试点,在长江流域开发冬闲田扩种油菜。开展盐碱地种植大豆示范。支持扩大油茶种植面积,改造提升低产林。

  人民文旅:自2009年走入中央一号文件,在此后大豆和油料几乎很少会缺席文件内容。为什么在今年,文件以更大的篇幅明确提出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并提出了多个具体措施与路径?

  陈能场:2022年中国全年大豆产量只有1640万吨,占全球大豆产量不足5%,占国内大豆需求量近10%。中国平均每年需要消耗的大豆数量高达1亿吨,平均每人消耗70千克/年。然而由于大豆相对收益较低,农民种植大豆的意愿呈下降态势,并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养殖业迅速发展,豆油和豆粕需求大幅增加,大豆产需缺口较大且长期存在。中国自产大豆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国内需求,近9成需要依赖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大豆进口。在全球大环境在受到疫情和金融影响的情况下,我国国内的大豆种植能够保障生产和自给,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人民文旅:一号文件中提出的多个具体措施与路径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

  陈能场:呈现出了从多样性的角度、土壤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稳定提高大豆油料的生产量,不同的气候条件决定着每个地区的农业支柱产业的差异,优化农作物就地保护体系对于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十分重要。从高纬度的荞麦、玉米和高粱到低纬度的棉花、橡胶和椰子,与气候带都有相适应的关系。如何在生产与保护本地物产的基础之上,增加大豆种植的产量,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提供了重要参考。

  人民文旅:为什么要在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而在东北进行轮作型种植?适宜区域的特征体现在什么地方?

  陈能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从土壤学角度来说就是一种有效的复合种植方法。南方水热条件比较好,所以复合种植产量够得到保障,大豆具有优秀的固氮能力,为玉米的生长提供有效的氮源,因此无论是从土壤健康的角度来讲,还是从面源污染的控制来讲,带状符合种植都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复种方式。在东北采取轮作的方式其实也是这个道理,轮作对农田土壤的可持续保护是一种非常好的办法,因为在东北季节比较短,轮作种植大豆有利于将氮固定在土壤当中,使其他轮作作物受益。

  人民文旅:文件中大豆、油料种植内容的重点提出意味着什么?

  陈能场:这个政策的出台意味着我国在目前疫情和国外外交环境严峻的形势下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将粮食安全问题紧紧掌握在自己手里,同时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科学布局,科学决策,一步一步迈向“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责任编辑:符文强)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农民直接经营民宿”,专家眼里还有哪些利好?,作者:人民日报人民文旅,来源:人民日报人民文旅,来源地址:)

相关新闻

即时要闻

今日专题

热门资讯

佰里服务-公众号

扫码关注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