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独特的端午节习俗

2022-06-02

作者:乡村文化

来源:百家号自媒体

A-
A+

  端午节和春节、元宵节、中秋节并列为华夏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说起端午节,举国上下都有吃粽子的古老习俗,而在南方和多水之地,又有久盛不衰的划龙舟民俗活动。并且人人都知道这个节日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有关,把这天以及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传承习俗,说成是由于屈原之死而产生的。

赛龙舟


  近代以来,许多学者对端午节源于屈原之死的传统说法,提出了大胆的质疑。尤其是民国以来,闻一多先生别开生面提出新的见解。他在《神话与诗》、《端午节的历史教育》等文中,做出了详细而精辟的考证,确认端午节是我国古代民族的“龙子节”,是纪念龙的节日,而龙是华夏传说中人的祖先。所以,端午节又是祭祀祖先的节日。

  他认为每年的端午节——农历五月五日,人们要举行的盛大活动,即将各种食物装在竹筒中,裹在树叶里扔在水中,正是为献给图腾神“龙”吃。而在水上进行的龙舟游戏和竞赛活动,既是为取悦与“龙”,也是为自己本身取乐的.习俗活动。这便是端午节及其习俗的产生和由来。

  然而,传承在古老的太原地区的端午节及其习俗,似乎写纪念屈原和祭祀祖先“龙”的习俗,都不太相似,而且还有着较大的差距。


五毒衣


  首先,在古老的文化传承中,人们认为农历的五月是“恶五月”。主要原因是农历五月份的太原,人们所讨厌的五毒虫蛇、蝎、蜈蚣、蛐蜓、疥蛤蟆,开始活跃,骚扰人畜。在医学科学不发达的古代,这五种毒虫,给人们造成的危害和损失是很大的。

  其次,古代虽然汾水横流,树木茂密,但是,无论从文献还是实践活动的传承中,绝无赛龙舟和向水中抛洒食物的记载和习称。

剪窗花及贴辟邪


  每当端午节清晨,人们都用红纸剪成毒蝎和剪子、锥子等图案,用剪子剪在蝎子的尾巴上,用锥子扎在蝎子背上,然后把这组窗花贴在窗户上叫作“禁五毒”。这种习俗直至今日在某些农村地区仍可见到。

  除去剪贴“禁五毒”窗花外,还有贴辟邪的习俗。所谓的辟邪是两张用黄纸印画的“黑虎”和“黄牛”。把它们贴在家门和两扇门上,一边是黄牛,一边是黑虎。以辟逼“蛇”“蜈蚣”和其它毒虫。

插艾草


  有谚曰:“清明种柳,端午插艾。”每到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挂插艾草于门环之上,一些讲究人家甚至要把艾叶扎架,编织成老虎的样子挂在门楣门框上,作辟邪气驱毒虫之用。其实用艾草驱除毒虫,并不是特别见效的,但是,以此为习,则可以使人从心里得到安慰。尤其是挂有艾虎的人家,更是觉得蛇蝎蜈蚣,见到艾虎,只有一死,所以极起安抚之用。

点雄黄


  至于点雄黄,则是以雄黄和白酒配制成浓液,分别在孩子们的头顶、耳窝、命门以及额头各部,点上圆点,以防五毒中的蛐蜒、蜈蚣的侵咬。更有甚者,把雄黄点在儿童们的肛门之外,以防蛐蜒窜入。也有的人家缺子,人丁不旺,以雄黄在小孩的额头写一王字,并以艾草扎一头圈戴在顶项或颈项以攘毒虫之侵扰。以至博得文人的兴趣,写下“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的诗句。

戴香囊


  系红黄线和戴香囊。还有一个这样的习俗,即在端午这一天,以黄、红两种色线,扭做绳绳,分别系在门环以及儿童们的手腕和脚腕上。用五色丝线和各色鲜艳的小布头做成中包香草的香囊(当地人称香布袋),挂在儿童和妇女、姑娘们的胸襟和背后。这种系红黄线和挂香包的习俗,虽说亦为避毒驱邪,其实主要是起一种装饰作用,以示过端午节而已。

吃粽子


  当然,也有吃粽子的习俗。这也是千百年人们保持传统节日的源渊所在。


(责任编辑:董方婷)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中华民族独特的端午节习俗,作者:乡村文化,来源:百家号自媒体,来源地址:)

相关新闻

即时要闻

今日专题

热门资讯

佰里服务-公众号

扫码关注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