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这些不常见的习俗你知道吗?

2022-09-08

作者:读书文史

来源:百家号

A-
A+

  农历八月十五,恰逢三秋之半,故称中秋节。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拜月节、月亮节、丰收节等,这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在过去,人们将月圆视为团圆的象征,所以中秋节又称为“团圆节”。北宋苏东坡的诗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以说是关于中秋节的千古绝唱。

  在全球,不仅是中国人过中秋,世界不少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也过中秋,其中主要集中在亚太地区,比如日本、韩国、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主要是受我国文化的影响。中国人过中秋的习俗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在这一天,人们会进行祭月、赏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玩花灯等节日习俗。

  01 中秋节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关于中秋节的形成,有各种不同的版本说法,其中下面几个说法比较普遍:

  ①最早源于帝王礼制。

  这个节日习俗的形成,经历了比较漫长的阶段。最早古代帝王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礼制,其祭祀的场所,分别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如今我们还能看到不少这样的遗址。

  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且有相关的祭祀记载。

  早期,祭月的日子在“秋分”这一天,但是由于每年的“秋分”在八月内是不固定的,且在这一天内不一定有月亮。无月祭月非常大煞风景,由于八月十五月亮比较大、圆,为此人们渐渐地将祭月的日子固定在了这一天。

  最早,祭月本是帝王的礼制,后来达官文人也开始模仿,之后这股风传到了民间,从而形成了一个传统的祭月活动。

  八月十五,正值三秋之中,所以称为中秋。一年有四季,到了中秋时节,北半球的气温逐渐降低,中国的绝大部分地区都已经进入到了秋季,气温已凉未寒,天高气爽,月明中天,瓜果飘香,正好是赏月的最佳时节。为此,慢慢地八月十五从祭月衍生出了赏月等习俗活动。

  到了唐朝,中秋节渐渐变成了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②源于古代神话——月亮女神。

  在古代,月亮和妇女被视为是两个紧密联系的事物,古人认为,月亮就和妇女一样是富饶之源,甚至还认为,月亮之光洒在妇女身上,就能使妇女怀孕。月亮神,就是富饶女神,母亲之神!

  中国人认为的月亮之神是嫦娥,贾平凹先生有篇《月迹》的文章就提到了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

  中秋节到了,孩子们坐在中堂里,缠着奶奶讲故事。

  孩子问:奶奶,那月亮上是什么?

  奶奶答:是树。

  “什么树?”

  “桂树”。

  “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

  “傻孩子,那里边已经有人了呢。”

  “谁”?

  “嫦娥”。

  可以说,在中国民间,嫦娥奔月的故事深入人心。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天上突然出现了十个太阳,土地被炙烤得冒烟,老百姓叫苦连天。为了消除苦难,一个名叫后羿的大力英雄,一连射下了九个太阳,老百姓都对他非常敬重、爱戴,很多人都拜他为师,其中一个叫逄蒙的人,为人奸诈狡猾,也拜师在他的门下。

  后羿有个美丽的妻子叫嫦娥,因为为人和善,经常接济百姓,深得百姓喜欢。一天,西王母送给后羿一丸仙药,逄蒙知道后,一心想着占有己有,遂趁着夜色潜进了后羿家里,威逼嫦娥交出仙药。嫦娥心想,让心术不正的逄蒙吃了仙药长生不老,那不是会祸害更多的人吗?于是,在与逄蒙周旋之际,嫦娥机智地将仙药吞到了肚子去。

  吃完了仙药的嫦娥,身体开始漂了起来,朝着天上月亮的地方飞去。后羿回家后发现妻子不见了,悲痛万分,望着月亮一遍又一遍呼唤自己的妻子。老百姓也非常想念嫦娥,便在月圆之时摆上嫦娥最喜欢吃的水果等供品,从遥远的地方为她祝福。之后,每年八月十五成为了期盼团圆的日子。

  当然,关于中秋节起源的故事说法还有很多。

  02 中秋节的习俗

  我国绝大部分的传统节日,都离不开吃,吃俨然成为了中国里的一种文化。中秋佳节,自然少不了时节月饼。月饼,又被叫做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月饼做成圆形,主要是寓意着团圆美好。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起源于元朝。

  在当时,中原地区的老百姓因为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暴统治,于是出现了以朱元璋等为首的各地方起义队伍,欲要推翻元朝的统治。然而,由于朝廷官兵把守严,想要传递起义信息,非常困难。于是,人们想到了一计,用面团子做成饼,将“八月十五夜里起义”的简讯藏在饼子里面,之后再将月饼发到各地起义军中。

  最后,起义成功了,朱元璋当了帝王,高兴地让手下传下口谕,在中秋节这一天,让全体的官员士兵与老百姓们同乐,并将在起义中起到了重要沟通作用的月饼,作为节令点心糕点,赐给了群臣百姓。

  之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渐渐在民间传开,流传到至今。中秋节除了吃月饼,还有赏月、赏桂花、饮桂花酒、观潮等民俗。

  中秋节虽然是仅次于春节等重大节日的一个传统节日,全国人民都过中秋节。但是由于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地区的中秋节习俗也可能有所差异。比如一些地区还有这些不常见的习俗吃法

  ①吃南瓜

  老话说“八月半吃南瓜”,在我国的江南地区,中秋节有吃南瓜的习俗。关于这个习俗的由来,话说和一个贫苦人家的故事有关。相传很久以前,南山脚下生活着一户贫穷的人家,这户人家有个女儿叫黄花。当时,连年灾荒,老百姓缺衣少食,加上黄花的父母年老多病,身体虚弱,早已病得奄奄一息。

  八月十五的那天,黄花在南山的野草灌丛中,意外发现了几个扁圆形的野瓜,黄花高兴得将其采摘了回去,煮给父母吃。二老吃了之后,不仅填饱了肚子,食欲大增,身体也渐渐地恢复了健康。次年,黄花将瓜的种子种到了地里,收获了一大批的南瓜。

  后来,八月十五吃南瓜渐渐地成为了习俗。

  ②吃鸭子

  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广西人的七月十四、中元节有吃鸭子的习俗,而我国的一些地区,八月十五中秋节也有吃鸭子的习俗,比如南通人的中秋节,就有杀鸭子的习俗。相传,这个吃法从元朝末年开始,一直沿袭到如今(和月饼背后小纸的故事有些相似),不过这个故事的背景有些残暴。

  话说元灭了宋之后,一路往南进攻,南通沦陷了。大家都知道,在历史上,“元兵”被叫作胡人,北方又将他们称为“鞑虏”,南通人将他们叫做“鞑子”,这些都是一种带有侮辱性的称谓。

  “元兵”,草原游牧民族出身,生性粗狂野蛮。一路南攻,来到了通州城时,兽性大发,以胜利者的姿态将通州城里的所有百姓都杀害了。以至于在之后的好长一段时间内,南通城都没有什么人。

  明朝灭掉了元朝之后,南通城里的人还是太少,朝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实行“调藩实城”,让城里的每户人家都收容几个蒙古人,以表示朝廷的宽大仁厚。

  不过,南通城人没有忘记被屠城血洗的历史,还相约在中秋节夜磨刀杀“鞑子”。蒙古人看看家家都在磨刀,询问这是要做什么?老百姓机智回答说“杀鸭子”,其实际意思是“杀鞑子”。后来,渐渐地,中秋节吃鸭子成为了南通人的习俗。

  中国人过中秋,过得已经不仅是节日氛围,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追忆。中秋节包含的不仅古老的文化渊源,还饱含了中国人对家庭团圆、对亲人思念,对生活充满期待和希望的深厚情感。随着时代的发展,中秋节还能够流传到如今,并经久不衰,正是因为其本身所承载的物质与精神追忆。


(责任编辑:董方婷)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中秋节这些不常见的习俗你知道吗?,作者:读书文史,来源:百家号,来源地址:)

相关新闻

即时要闻

今日专题

热门资讯

佰里服务-公众号

扫码关注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