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里藏着古人丰盈的精神世界

2022-11-12

作者:王峰

来源:南京日报

A-
A+

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还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的争论还未结束,最近又有是“路漫漫其修远兮”还是“路曼曼其修远兮”的争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古汉语中,字通用的现象其实非常普遍。这也就形成了研究古汉语词义的训诂学——借助它可以深入古典文献,在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中寻找精神滋养。

“大雪满弓刀”中的“弓刀”并不是指弓和刀;“曲院风荷”的“曲”到底读第几声?孟姜女是姓孟,还是姓姜或姓孟姜……在记者采访过程中,通过晓庄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关鹏飞、南京大学教授柳士镇等训诂专家的研究和发现,古人丰盈的生活和精神世界,正从博大精深的古汉语里缓缓走出。

“大雪满弓刀”的“弓刀”是唐代的一种武器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一首边塞诗,历来传诵不绝,其作者正是落第后隐居终南山的卢纶。大家理所当然地认为,诗中有一个词语“弓刀”是指“弓和刀”。晓庄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关鹏飞提出了不同观点。

关鹏飞是南京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师从莫砺锋教授,在他看来,“弓刀”一词在唐代确实可以作为“弓和刀”来解释,比如朱庆余《自萧关望临洮》里就说:“寺寺院中无竹树,家家壁上有弓刀。”用“竹树”对仗“弓刀”,可见确实是弓和刀,而且还是挂在墙壁上的弓和刀。但是,如果把这个解释带到卢纶诗中就有些不妥,“大雪落满刀面还是可以的,落在弓上,则有难度。”所以说,卢纶诗中的“弓刀”显然有别的意思。

《唐律疏议》说:“乘驴马者,唯得赍随身所须衣仗,衣谓衣被之属,仗谓弓刀之类。”意思是说,唐代骑驴马的人只能带着衣被、弓刀等物,超出的部分就要受罚了。关鹏飞认为,这里的弓刀有可能也含有弓,但在《北史·王雄传》中则说:“每兵唯办弓刀一具,月简阅之。甲槊戈弩,并资官给。”即每个士兵只需要准备一具弓刀,其他的弓弩盔甲之类,则由官府供给。“说是一具,则不可能是指‘弓和刀’,后面又说到弓弩,则‘弓刀’应该不包含弓弩,否则就重复了。可见弓刀就是一种武器。”

关鹏飞分析,这种武器正是唐代的陌刀,其特征就是狭长、双刃,是克制匈奴骑兵的利器。作为陌刀的前身,弓刀到唐代后多由步兵执掌。回到卢纶的诗中“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意思是说单于夜逃,大军派出轻骑追杀,而把手执陌刀的步卒留在原地待命,以防不测。由于是待在原地,因此可以有“大雪满弓刀”的效果,否则,“弓刀”是指佩戴在骑兵身上的弓和刀,他们一路飞奔追敌,再大的雪也会抖落,如何“满弓刀”呢?

“小娃”并非“小孩儿” 而是“美少女”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这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五言绝句《池上》,很多地方都将其中的“娃”解释为“小孩儿”,将整句解释成“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关鹏飞认为,其实,这里的“小娃”指的并非“小孩儿”,而是“美少女”。

“娃”在古代原本有两个义项。无论是扬雄的《方言》:“娃,美也。吴楚衡淮之间曰娃。吴有馆娃之宫。”还是许慎的《说文解字》:“娃,圜深目貌也……或曰,吴楚之间谓好娃。”由此可见,“娃”的古训之一便是“美女”。就先唐时期的诗文而言,“娃”也都取“美女”之义,比如《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娃”字仅见一次,即谢朓《和王著作融八公山诗》“再远馆娃宫”;到了唐代诗文中,结合《全唐诗》《全唐五代诗》《全唐诗补编》等总集,诗中“娃”也都是“美女”的意思,晚唐李沇《方响歌》中更是写道:“小娃弄索伤清冰……季伦怒击珊瑚摧,灵芸整鬓步摇折。十六叶中侵素光,寒玲震月杂佩珰。”“灵芸”“鬓”“寒玲”“佩珰”这些意象炳炳凿凿,此处“小娃”指少女。很显然,唐人以“娃”为“少女”,而非“小孩儿”。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白居易晚年闲居洛阳,依山傍水,《池上》绝句正写于此时,其时,白居易养了一大批能歌善舞、形容姣好的歌女。他为此写了大量的诗歌,或酬和,或夸耀。

此外,有专家认为,“娃”本字应当为“哇”,是拟小孩啼哭声的象声字。北宋欧阳修《次韵再作》:“更蒙酬句怪可骇,儿曹助噪声哇哇。”王安石有诗句:“空城竖子已可缚,中使尚作啼儿哇。”苏洵《张益州画像记》:“有童哇哇,亦既能言。”后来就用“哇哇”指代小孩儿,如元朝李行道《灰阑记》二折:“那员外也请小的每吃满月酒,看见倒生的一个好哇哇。”元朝无名氏《抱妆盒》二折:“别人家的哇哇,料在金水桥河下便了。” 再后来,才转写成“娃娃”。由此可知,“娃”有“小孩儿”之意,是元朝以后之事。

“锄禾日当午”的“锄禾”不是指种庄稼

利用汉字形音义的结合,可以追溯其词义的变迁。古诗《行行重行行》:“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大家想当然地认为,“努力”就是用力或出力的意思。事实上,“努力”一词在汉魏六朝直到隋唐时期,还有一层意思不为人所熟知,即今天所说的“保重”“自爱”的意思。

古诗《行行重行行》中的“努力”,正是“保重”“自爱”的意思。训诂专家郭在贻认为,在“努力加餐饭”这句诗中,“努力”与“加餐饭”是并列式的关系,而不是状谓式,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过去的事不去想它吧,还是保重、自爱,多吃点东西的好。而不是说“用力地多吃饭”。在唐人文字中,也有不少“努力”作保重、自爱意思的例子。比如杜甫的《别赞上人》:“野风吹征衣,欲别向曛黑。马嘶思故枥,归鸟尽敛翼。古来聚散地,宿昔长荆棘。相看俱衰年,出处各努力。”诗中的“努力”就是保重的意思。

1699年,康熙南下来到杭州时,曾为“西湖十景”题名,并刻御碑立于十个景点,包括著名的曲院风荷。但追溯起来,应该写成麯院风荷。康熙帝题写时,把麯写成了曲,后来就将错就错了。原来,杭州西湖金沙涧旁宋时有酒作坊,取涧水造麯以酿官酒,由于此处荷花较多,即取名为麯院风荷。其中,“麯”是指酿酒用的酵母;将错就错的“曲”当读第一声。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有人将其中的“锄禾”解释为种植庄稼,但事实上,“锄禾”是一个固定短语,其言外之意远远大于字面意义,“锄禾”的“禾”是“锄”的服务对象,指用锄头为禾除草、保墒,也包括去害虫等。

诸葛亮的《出师表》中有一句:“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有人将“不毛”解释为“不长草的地方”,在专家看来,这是因为不知“毛”是“苗”的同音假借字,此处“深入不毛”,是指深入那些不种庄稼、未被开垦的蛮夷之地,而绝不是说像云南泸水这样气候湿热的地方“不长草”。

“孟姜女”原来是姓姜 排行老大

现代训诂学已与社会学、文化学密不可分,各种名物、典章、文化、风习等均在其诠解范围之内。比如,传说中哭倒长城的孟姜女是一位妇孺皆知的人物。但是“孟姜女”这一称谓是如何构成的,其中的三个字各代表什么含义,却往往很容易被人们所忽略。

南京大学教授柳士镇认为,如果简单地认为孟姜女姓孟名姜女,或是姓孟名姜的女子,那其实是一种误会。事实上,孟姜女中的“姜”字才是她的姓,“孟”只是表示她排行老大,“女”表示她的性别;合在一起,表示“姜家大女儿”的意思。

古人的姓氏远比今天的人要复杂很多。早在汉代之前,姓与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姓是一种族号,是整个氏族或部落的称号;氏是姓的分支,由于子孙繁衍,同姓的氏族又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每支又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比如子是商代祖先的姓,子姓的下面又分为华氏、向氏、乐氏、鱼氏等;姬是周代祖先的姓,姬姓的下面又分为孟氏、季氏、孙氏、游氏等;姜是齐国祖先的姓,姜姓的下面又分为申氏、吕氏、许氏、纪氏、崔氏、马氏等。

由于氏可以经常变化,其来源包括以先人的别号为氏、以爵号为氏、以国名为氏、以所居的地名为氏,以及以从事的职业为氏,等等。周代的一般平民是没有姓氏的,只有贵族才能有姓氏。待嫁的同姓女子如果要加以区别,则在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来表示排行,比如孟姜、伯姬、仲子、叔姬、季芈,等等;出嫁之后如果要加以区别,有时则在姓上冠以所自出的国名或氏。

战国之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姓与氏于是逐渐合二为一;到了汉代则全都叫作姓,并且自天子以至于一般平民都可以有姓。这种用法一直延续至今。


(责任编辑:董方婷)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古汉语里藏着古人丰盈的精神世界,作者:王峰,来源:南京日报,来源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2/1111/c403994-32563760.html)

相关新闻

即时要闻

今日专题

热门资讯

佰里服务-公众号

扫码关注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