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青山作屏惠民生

2022-11-22

作者:佚名

来源:光明日报

A-
A+

  【草原牧区行·甘肃篇①】

  秋入云山,物情潇洒。我们的甘肃调研从甘南草原启程。

  这片位于青藏高原边缘、平均海拔近3000米的草原,如此与众不同:它是仙逸灵动的,如九畹兰英,餐霞饮露,郁郁青青;它又是朴实无华的,如离离黍稷,栉风沐雨,哺养众生。

  从甘南草原到祁连山麓,从河西戈壁到黄土高原,我们仿佛跃上了那匹蹄踏飞燕的奔马,和着古老的《天马歌》,“骋容与兮跇万里”,目之所及,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赞叹的陇原大地:“绵延的黄土高原,广袤的草原,茫茫的戈壁,洁白的冰川,构成了一幅雄浑壮丽的画面,整个地理形势宛如一柄玉如意。”

  大河东去,百川归之。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甘肃悉心呵护大自然赐予的雄浑壮丽,细致勾画美丽中国的梦想图卷。草原上、田野里,厂房内、村镇中,自强、创新、奋进的精神风貌鲜明可感,蔚为大观。

  涵养生态,给力得很!

  前些年,肆虐的沙土,如一块块皮癣,侵蚀着甘南的草原;违法开发、建设,偷排、偷放,种种乱象,像一道道伤口,破坏着祁连山的生态。

  如今的风景,大不一样。你看,那草原上的朵朵格桑,或仰或俯,如语如思,淡然优雅;你看,祁连山下的群群牛羊,专注地拣择着嫩草,半晌都舍不得抬起头来。

  涵养好黄河水源,保证一泓清水送下游;守护住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挡住南侵的沙漠——是为了甘肃高质量发展,也是为了中华民族世代绵延。甘肃人认准了这个理,走稳了这条路。

  一

  行至海拔3000多米的甘南州玛曲县,一路天低云厚、群山起伏。

  “快看,黄河!黄河就在这里成河!”车里有人吼了一嗓子。大家纷纷望向车外:一片辽阔的湿地,簇拥着那条神往已久的母亲河,蓦然出现在眼前。

  说话的,是玛曲县自然资源局高级工程师马建云,他对这里的山水草木十分熟悉。在他的带领下,大家沿着木栈道登上一处高地。浩荡秋风,迎面而来。放眼望去,黄河在湿地里乍分乍合,像一条条青色绸带,蜿蜒飘动于草地之间,阳光照耀下,闪烁明灭,潋滟多姿。

  这就是百川之首、四渎之宗的成河处!谁能想到,那条奔流万里,“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的伟大河流,在这里,竟然以这样飘逸婀娜的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

  马建云告诉我们,黄河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发源时,还是一股涓涓细水,一路汇聚,一路吸纳,流至玛曲,又有了这些沼泽、水潭的润泽,变得更加丰腴,终于成河。

  “这段黄河,为什么是往西北流的?”记者好奇。

  “人们都说,黄河有九曲十八弯,‘天下黄河第一弯’,就在咱们玛曲。”马建云用手指比画了一个“U”型,“黄河进入玛曲时大体是向东南流的,继而转了一个大弯,改为向西北流。可别小看了这个弯,就因为在玛曲拐了这么一下,黄河的径流量增加了115亿立方米!”

  马建云给出的是2019年的数据,入境径流量86亿立方米,出境水量则达到201亿立方米,增加了一倍多,“黄河在这里增加的径流量,占黄河源头区径流量的58.7%,要不怎么说玛曲是‘黄河之肾’‘中华水塔’呢?”

  转向黄河南岸的一处草场,马建云的神色凝重起来:“你们可能想不到,那里曾经满是黄沙,黄河也远不如现在清澈。”

  “过去有段时间,草原上的牛羊是现在的几倍,草根本不够吃。牛羊把一片草地啃秃了,就去啃下一片,草原退化得厉害,沙化地可不罕见。”马建云告诉我们,牲畜超载,是草地沙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你们知道草场也会坍塌吗?”仁增曾是黄河干流玛曲段防洪工程项目的负责人,他抛出的这个问题更让我们惊讶,“这里的河岸有很多天然陡坎,水流冲刷加上风浪淘蚀,沿岸草场经常坍塌。”

  “草场坍塌,土壤下的沙土就裸露在外,风一来,带起了沙,草场沙化就更严重了。最严重的时候,玛曲黄河沿岸有长约200公里的沙丘起伏,每年由于塌岸增加了黄河泥沙,冲毁草场近万亩。”提起十几年前的草原,仁增直摇头。

  “那沙土又是怎么变成草原的呢?”望着眼前这片绿意葱茏的草场,我们很难将其与荒凉贫瘠的沙地联系在一起。

  “方法可多了!扎设草方格、覆土种植,塌岸治理,禁牧、休牧,保证草畜平衡。有的地方鼠害多,我们就插上‘招鹰架’,利用老鼠的天敌来对付它们,既有效又环保。喏,那不就是一只!”顺着马建云手指的方向望过去,是一个高大的木架,一只雄鹰正落在上面,傲然扫视着葱绿的草地。

  驱车从玛曲沿着S204国道向东北行进,约莫一个小时,就看见草原中有一大片碧绿的湖水,几只水鸟正贴着湖面飞过。

  “这就是尕海湖,湖面有2750公顷。”甘南州碌曲县尕海镇党委书记王麟说,20多年前,这个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曾经三次干涸,“2003年尕海湖的水域面积不过480公顷,不到现在的20%。”

  “野生动物也会受影响吧?”记者问。

  “当然!到处都是死鱼,候鸟也少了不少。这周边的草地也都成了沙地。”王麟指了指湖畔的草场,“近些年,尕海湖周边的牧民群众整村搬迁,草场得到休养。渐渐地,那个美丽丰饶的尕海又回来了。”

  临别时,王麟发出邀请:“每年夏天,到了传统的香浪节,咱们藏族群众就在湖边安营扎寨,载歌载舞,可热闹了。欢迎你们明年夏天再来尕海!”

  离开尕海的路上,一道彩虹横跨天际,映入眼帘。甘南州委宣传部副部长牛学勤笑言:“这是九色香巴拉在欢迎你们呢。”

  流动的沙丘停下了脚步,沙化的草地披上了绿毯,万千生命竞相释放着自然的活力,这才是人们魂牵梦绕的九色香巴拉!

  二

  我们在黑马圈河草原见到李拉毛当周时,天空正下着蒙蒙细雨。他披上棉大衣,准备从草场回家。不远处,他养的100多头白牦牛还在悠闲地吃草。

  在青藏高原,牦牛并不稀罕,而白牦牛却是祁连山下武威市天祝县独有的。

  “白牦牛抗寒、怕热。”说起白牦牛,腼腆的李拉毛当周打开了话匣子,“这是我家的冬季牧场,等到夏季,天热了,就得带它们到毛毛山上的夏季牧场去,那里凉快!”

  “这草原上的草够吃吗?”记者问。

  “够吃!现在讲‘草畜平衡’,多大面积的草场能养多少牛、多少羊,都是有数的!不能像以前养那么多了。过阵子,到了冬天,草原上的草少了,还要给牛喂青储牧草呢。”讲起草原保护,李拉毛当周也头头是道。

  “我们管这叫‘种草养畜’。”一旁的天祝县畜牧技术推广站站长李开辉接过了话茬,“庄稼有‘青黄不接’的时候,草原也有。这几年,天祝全县种了30万亩优质青储牧草。冬春之交,草场上的草不够吃了,就喂青储牧草,既解决了白牦牛的‘春乏’,也保护了天然草场。”

  “你们看,那边就是青储牧草。”顺着李开辉的手势,透过雨天氤氲的雾气,记者看到一堆堆捆扎好的牧草整齐码放在田野中。

  “喂青储牧草后,养牛成本变高了吧?”记者问李拉毛当周。

  “政府有补贴!不光买青储牧草有补贴,搭圈棚、饲草料棚也有补贴。”李拉毛当周很知足。

  “白牦牛肉的价格比其他牛肉要高吧?”记者问。

  “那当然!我们这白牦牛‘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矿泉水’,生态好,肉质当然好,价格也比其他牛要高,一头400公斤的牛,能卖到15000元左右!我家这100多头牛,一年出栏30头,赚30万元没问题。”

  前几年,李拉毛当周在县城买了房,上了年纪的父亲住在那里享清福。他只要一有空,就开上自己的小轿车去看望老爷子。

  三

  在李拉毛当周家白牦牛变少的同时,400公里外的张掖市肃南县马蹄乡,敬文茂明显感觉到野生动物多了起来。工作在甘肃祁连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上下班的路上,他不时会偶遇一群蓝马鸡。

  敬文茂告诉记者,蓝马鸡是祁连山生态系统重要一环,“你们看这漫山的圆柏,它们的果子是蓝马鸡的食物。消化不了的种子会排泄出来。蓝马鸡跑到哪儿,这圆柏的种子就播撒到哪儿!”

  同在张掖,同处祁连山麓,中农发山丹马场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钱述华也眼见着野生动物越来越多了:“这些年,岩羊、狍子、环颈雉到处都是,有时还能见着狼来叼羊!”

  “咱们这祁连山,东西绵延八百多公里,南北宽二三百公里,也是一道长城——生态长城!它阻挡的是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的入侵。”在祁连山守了二十多年,敬文茂也目睹过这道“生态长城”遭到破坏的乱象,巍巍祁连山,一度冻土破碎、植被稀疏、动物稀少。

  生态修复治理,整治矿山开采,规范水电站运营,整改旅游设施项目……是壮士断腕的勇气,换来了祁连山的新生。中科院一份评估报告显示,近年来,祁连山草地面积明显增加,植被生长状况总体改善,植被指数、植被覆盖度、植被生产力均呈显著提升趋势。

  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省管理局张掖分局动植物管理科科长马堆芳告诉记者,随着植被的恢复,如今的祁连山,无论是豺、藏野驴、白唇鹿、马麝这些大型野生动物,还是蓝马鸡、斑尾榛鸡、雉鹑、淡腹雪鸡、暗腹雪鸡这些珍稀禽类,种群数量都在明显增多。

  “听说祁连山上还有雪豹?”记者曾经有所耳闻。

  “雪豹可是‘雪山之王’!祁连山生态好不好,雪豹数量的多少是个重要指标。近几年,不仅监测设备拍到的雪豹越来越多,护林员在山里巡护也经常能发现雪豹的身影。”马堆芳告诉记者,“去年的监测数据显示,雪豹的分布范围已经从海拔2500米以上,下降到海拔2000米左右了。”

  润泽民生,攒劲得很!

  “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这一路,美景不可胜数。这一路,比美景更美的,是各族群众如花的笑脸。

  美丽的甘肃更美了,西北的生态屏障更牢了。日益向好的生态,改变了山川的色彩、河流的模样,也改变着发展的方式、百姓的观念。告别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他们投身现代畜牧业、绿色种植、生态产业,闯出了一片新天地,活出了一番新精彩。

  一

  张掖市民乐县乐民新城圆梦苑小区,一套91平方米的两居室是张玉芬的新家。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地板上,屋子里暖融融的。

  “我老家在祁连山腹地,那里海拔2800米,种地没啥收成,全家忙活一年,也就能赚一万多块钱。”她是南丰镇永丰村人,老家山好水好风光好,就是交通闭塞,再加上生态脆弱,处在地震带上,大大小小的地震,他们总受波及,“在老家,生活困难点倒还好说,孩子上学、老人看病是两个大难题。搬到新城来,上学、看病都是几分钟的路。”

  “这个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项目是三年前启动的,现在有十个安置住宅项目,乐民新城项目一、二期就有7000多套房。多数都建在戈壁滩上,没挤占一分耕地。”民乐县文旅投公司总经理王雷说,已经有2万多人像张玉芬一样从大山深处搬进了新居。

  “小区大门有人脸识别的门禁,上楼有电梯,绿化也搞得不错,房价贵不贵?”看着这与大城市毫无二致的小区环境,记者有些担心房价。

  “我家这套房总价19万元,我们只交了2万元的首付款,还有15万元贷款,是政府贴息的,15年还清,每月还800多元。剩下2万元,是政府奖励我们整村搬迁的。”这笔账,张玉芬记得很清楚。

  “每月还800多元贷款,虽然不多,但你们的收入从哪里来?”

  张玉芬起身走到窗边,指着不远处正在施工的40多栋住宅楼说:“那边是乐民新城的三期,我爱人就在那个工地上干活,公公在那里当保安。”

  “你就在家忙活家务?”

  “玉芬可是我们家的‘顶梁柱’!”她爱人在旁边打趣,张玉芬双颊飞红。原来,她在离家不远的一家企业里打工,一个月能挣五六千块。

  二

  王世芳也是生态移民。只用四年时间,她就成了县里的香菇大户。

  四年前,王世芳一家从祁连山脚下的天祝县哈溪镇搬到100多公里之外的松山镇移民新村。在这里,王世芳除了有一个小院,还分到了一个食用菌标准大棚,她就顺理成章地搞起了香菇种植。

  不过,问题马上来了。菌棒刚领回来3个月,香菇就开始腐烂,眼看要白忙一场,王世芳急得直抹眼泪,“那时候真觉得,养香菇比养孩子还难”。

  后来,县里提供技术指导,又帮助联系销路,王世芳彻底没了后顾之忧。从那个大棚起步,她现在经营着26个食用菌大棚。

  “我们这儿的香菇口感好,吃起来筋道、爽滑。你看,这朵直径超过了3.5厘米,而且还没开伞,肯定是一级菇,一斤能卖5块钱。”走进自家大棚,王世芳随手从菌棒上摘下一朵香菇,掰给记者看。种蘑菇,她已经是行家里手了。

  “原来住土坯房,现在是200平方米的大瓦房,娃在镇里上学,老人看病方便,还有啥愁的?只想着把菌菇种植做大。”对未来,王世芳信心越来越足。

  在王世芳家的大棚里,一朵朵香菇努力生长着,安静得很;而在天祝县打柴沟镇,秋阳下的康丰蔬菜产销合作社,一辆辆货车在穿梭进出,几十名工人在货场里忙着收拾新收的莴笋,热闹得紧!

  “这红笋品质好得很!脆生生、甜丝丝,生吃都可以,入口无渣。”合作社技术员黄建文一边记录着进出的车辆,一边给记者“科普”,“我们天祝海拔高,气候冷凉,种出的蔬菜色泽鲜亮、口感甜脆,而且病虫害少,很少用农药。从农户地头收来的菜,先在合作社初加工,再往外地运,上海、长沙、合肥,全程冷链,单今天就走了300多吨。”

  打柴沟镇人大主席王临文是安家河村的包村干部,见证了村里这些年来的发展:“这高原夏菜,一亩地能赚7000块。村里见不着为鸡毛蒜皮吵架的了,大家都比着谁家菜种得好,谁的日子更红火!”

  农民办起了合作社,牧民则搞起了联合养殖。

  “尕海镇尕秀村的‘十户联产’,是从去年开始的。”王麟向记者介绍,“十户联产”就是十户左右的牧民组成一个合作社,拿自家的牛羊入股,共享草场,联合养殖,“以前,十家放牧需要十家出劳动力;现在,两三家人就把十家的牛羊都管起来了”。

  “其他人能做什么呢?”

  “开民宿,做旅游,干啥不赚钱?尕秀村还有企业加工牦牛奶,巴氏奶、酸奶、酥油,啥都有,城里人喜欢得很!”王麟说,加入十户联产的牧民,年平均收入能翻上一番。


(责任编辑:董方婷)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甘肃:青山作屏惠民生,作者:佚名,来源:光明日报,来源地址:http://tour.youth.cn/xw/202211/t20221121_14144443.htm)

相关新闻

即时要闻

今日专题

热门资讯

佰里服务-公众号

扫码关注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