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到老师,我的青春梦飞扬

2022-12-15

作者:张新辉

来源:光明网

A-
A+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把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定义为“中国梦”,而实现“中国梦”离不来教育的助力,教育本身承载着梦想与希望,中国梦也是教育梦。我的梦想起源于教育,又归于教育,从学生到老师,我的青春梦飞扬。

  梦启华师,缘聚武汉

  2016年,高考后的我选择了华中师范大学,选择了公费师范生,大学四年的培养让我“做一名好老师”的信念愈加坚定。这四年,我加入了未来教育家联盟,参加了师范生技能大赛,和班委一起成立了师范生互助小组,去香港和新加坡做交换生,从各个方面培养自己的师范生素养。

  都说“爱在华师”,数统学院的老师们以“爱心、耐心、细心、恒心”教我扎实的专业知识,团委的老师提高我组织策划、沟通协调的能力,校团委组织部的王涛老师经常说“要用心做事”,多方位、各层面的教育让我更加期待四年后的自己也能和我的老师一样,继续发扬“求实创新、立德树人”的华师精神,做一个“四有”好老师。


  实习有爱,遇见青春

  2019年9月,我来到青岛市即墨萃英中学(现即墨二中),开始了我的实习生涯。萃英中学是一所公办完全中学,具有浓厚的学府气息。做实习老师这几个月来,我一直秉承着“爱”的理念,和学生同吃饭、同休息,陪伴他们从早自习到晚自习,从上课到跑操,从教室到宿舍。我对待学生像对待朋友一般平等真诚,像对待家人一般包容尊重。

  实习给我留下了许多滋味万千的回忆,我记忆最深的是一个很普通的夜晚。那晚,我像往常一样,查完寝室,洗漱完毕后进入了梦乡。大约凌晨两点钟,我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学生告诉我,她们寝室的一个女生发烧了。我急忙赶过去,轻手轻脚地给她试体温、打水,喂她吃药,帮她掖好被角。一番动作下来,我的手心竟然出了汗,而十月底青岛的深夜已经很冷了。

  现在当我回忆起这件事的时候,我总会有些小小的欣慰。原来在大学里一直被长辈和朋友照顾的自己,当了老师后,照顾起自己的学生,竟也会如此轻车熟路。后来,那位女孩子在给我的信中写到:“就像是小说中的情节,很少发烧的我,却在半夜发烧遇到了你。半夜起床的你,略带疲惫,却依旧美丽。我曾出现于你的青春,你,也曾出现于我的青春。”

  圆梦六十六,传道与授业

  2020年,我进入了青岛六十六中--一所具有近百年底蕴的高中,成为了一名数学老师,还有一个身份--班主任。

  初遇他们的那一刻,我略显拘谨,尽管大学里的学生干部工作能给我一些底气和经验,可是一下子面对50多个人,还是会手足无措。我想起了师傅于莺彬老师朴素的话语“管理班级,重点在第一个月,第一个月靠上了,抓好了,班级也就成型了”。我不敢马虎大意,军训的时候,我天天和学生一起,学生在看教官,我便观察学生。开学前几天,班里有位李同学让我很苦恼,他不回消息,不加班级群,抗拒心理很重。

  趁着军训休息的间隙,我把他叫到旁边谈心,然而每次都是我说得多,他谈的少,内心很想帮助他,却也担心自己做不到。有一天晚训时突降大雨,班里有位男生在躲雨时摔倒了,高中的男孩子已经高出了我半个头,半身的重量压在我身上,我却不敢放下他。李同学看到了,慌忙跑回来,只说了一声:“老师,我来吧。”我内心一阵惊喜,他好像有点不一样了--可能一段时间的沟通不会立即改变他的态度,但是他心里也会泛起涟漪。这件事改变了我对他的看法,也引发了我对教育的深思:要用爱去滋养学生的心灵,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

  2022年,我做班主任的第二年。疫情再次爆发,青岛市中小学校开始线上授课,学生居家隔离,每天要上八个小时的网课,除了眼睛会疲劳,学习状态会松懈,还会和家长发生这样或那样的摩擦,家长求助热线不断,我在想到底什么样的方法才会让学生和家长互诉衷肠,调节亲子关系呢?学校的一封家书书信征文活动让我有了新的想法,为何不做一次家校联系会呢?就这样,“书信传情,共抗疫情”高一四班云端家校联系会拉开了帷幕,学生和家长用书信的方式交流彼此的心意,第一次就反响很大,在家长和学生强烈要求和期待下,我们又召开了第二次。副校长沃春霞鼓励我:“你用努力和实力赢得了家长们的信任和支持,期待班级有更多的精彩。”

  班主任工作开展的同时,我始终没有忘记教学是一名一线老师的核心工作。课前备课,听师父的课,磨课,写教学反思和随笔……就是从最基本也最简单的事情开始抓起。支部里的老党员教师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些叮嘱让我明白: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一个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修养不够,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何况形势的发展,对教师的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2021年9月,我参加了青岛市公开课初选,出人意料的是我成功晋级公开课决赛,成为了年龄最小的老师。很感恩青岛市和学校领导给予的机会,我不敢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唯有在最后的全市公开课做到最好才是一名青年教师最好的回报。在教研组组长孙宁老师和于莺彬老师的指导下,我顺利开展了青岛市公开课《弧度制》,课程是开始,但是在这次比赛中所学到的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态度将一直引导我前行。

  思想不放松,紧跟党前行

  于我而言,来到青岛六十六中是我的一大幸事。在高会香书记和相佃国校长的带领下,我接触到很多来自一线又站位颇高的教学理论。如何在具体的实践中应用大单元教学设计?如何将数学的核心素养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完美结合?这些都让我获益匪浅,收获颇丰。

  当然更重要的,在思想建设上,我始终保持与党组织的高度一致,不断向党组织靠拢。建党百年的高光时刻,我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完成了从“团员”到“党员”的自我超越。经常有人问:“共产党员和老百姓有什么不一样吗?”用心观察,我看到,在青岛六十六中这个集体的怀抱中,许多党员教师讲师德,比爱心,讲教学,比质量,讲党性,比奉献。

  疫情期间,我更感受到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内涵,能吃苦耐劳,这是老党员干部具有的最普遍的精神气质。我校车巧玲主任,今年已经53岁了,封校期间,她主动请缨加入学校抗疫先锋队,不仅承担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严格落实,还肩负着组织学生线上学习、文体活动、与学生谈心等各方面工作,并在疫情期间用文字记录故事,写下了《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抗疫随笔。一名老党员用勤奋、真诚、坚韧、严谨将工作做到极致,为我们青年教师作出了最好的示范。

  2022年是中国共青团建团100周年,我谨以宣誓来表达我此时此刻的心情:矢志不渝的跟党走,对党一路忠诚、一生忠诚!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作为一名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教师,我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用行动诠释“以梦为马、不负韶华”的人生目标;我要用爱心和责任,笃定信念追寻着 “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真谛。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责任编辑:董方婷)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张新辉,来源:光明网,来源地址:)

相关新闻

即时要闻

今日专题

热门资讯

佰里服务-公众号

扫码关注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