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至 这些习俗你可知

2023-04-04

作者:黄成群

来源:四川新闻网综合

A-
A+

  今年4月5日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清明,时交“仲春”与“暮春”之间。此时节,春风化雨,四野明净;万物生发、春和景明。“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所以叫做“清明”。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是唯一一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日子。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象征物候变化的节气,也是缅怀先人、戴柳踏青的节时。

  清明三候

  每个节气都有“三候”,清明当然也不例外啦!清明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

  一候桐始华

  桐始华的“桐”,指的是白桐(泡桐)。在古代诗文之中,与桐花花期相近的梨花更为显赫,所以清明风也被称为梨花风,“梨花风起正清明”。

  二候田鼠化为鴽

  清明时节,随着天气快速回暖,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避暑”了!而此时喜爱阳气的鴽鸟开始出来活动。意指阴气潜藏而阳气渐盛。

  三候虹始见

  虹为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无,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见。古人视为祥瑞。

  清明习俗

  又是一年清明到了,清明都有哪些风俗习惯呢?

  祭扫

  扫墓,原本是寒食节的习俗,唐代以来逐渐合并于清明,成了清明节的习俗。表达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祭祀是团聚族人的一种方式。

  踏青

  古时叫探春、寻春等。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春日景象,郊外远足,这种踏青也叫春游。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

  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编成帽子戴在头上,或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据说插柳于户,可以驱邪祈福;戴柳于首,寓意留住青春。蕴含着人们对平安健康生活和美好幸福未来的殷切期盼。

  放风筝

  风筝又称“纸鸢”“鸢儿”。古时,人们会在风筝上写上自己的名字,放上天去,再剪断牵线让风筝飞走,寓意“放晦气”,以达到“除病消灾,带来好运”的目的。

  清明食物

  清明节除了祭扫、踏青和插柳,品尝时令美味也是一大特色,青团、清明果、艾粄......各地的美食还不一样呢,一起来看看吧!

  青团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的风俗习惯。

  青团,用艾草汁或者是浆麦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

  清明果

  我国南方省份多在清明节吃清明果。

  清明果和青团相似,但略有不同。清明果多为饺子型;馅多为五香干、笋干等,是咸的;青团则是以豆沙甜口馅为主。清明果通常用鼠曲草,青团则喜欢用艾草。

  艾粄

  客家人有句老话,叫“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

  艾粄是清明节客家人必备的传统小食。和青团的原料一样,也用糯米,艾草汁。形状上略有不同,多会压成扁圆状。

  螺蛳

  俗话说:“清明螺,赛只鹅。”

  清明前后,螺蛳肥壮。农家有清明吃螺蛳的习惯,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

  粽子

  “清明粽子稳牢牢”,看到粽子,你是不是会怀疑走错了场?并没有,其实最开始吃粽子不是端午,而是清明前一天的寒食,古时“粽子”是“众子”的谐音,寓意人丁兴旺。


(责任编辑:方婷)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黄成群,来源:四川新闻网综合,来源地址:)

相关新闻

即时要闻

今日专题

热门资讯

佰里服务-公众号

扫码关注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