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体小说为何风行校园?

2016-08-31

作者:苗恒

来源:未知

A-
A+
日记体小说是与传统小说相对应的一种小说类型。打破传统小说的情节模式,重塑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是西方日记体小说形成的主要动因;将小说的公共性与日记的私密性融为一体,从公共表达空间进入私密表达空间,是日记体小说独特的表现手法。得益于这种独到的表现手法,西方日记体小说伴随西方两次文艺运动发展和兴盛,逐渐形成为一个重要的小说种类。例如《爱的教育》是意大利著名儿童文学家亚米契斯写的一部日记体小说,最早发表与1886年,是一部成功之作,曾在世界上产生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又如
从五四运动开始,作家开始以日记体写小说,并且正式以日记文学发表。可以列出来的很多,比如1919年周作人发表《访日本新村记》,1921年郁达夫发表《芜城日记》,1925年郭沫若发表《到宜兴去》,1926年鲁迅发表《马上日记》、《马上支日记》,陈衡哲发表《北戴河一周游记》,1927年谢冰莹发表《从军日记》,郁达夫刊行《日记九种》等。 

        近年来,各地出版商纷纷推出
青少年日记或以青少年日记为蓝本的小说。广西师大出版社的《十六岁到美国——一个中国女生的美国日记》、《第四节是物理课——一个中学女生的成长笔记》、作家出版社的《女生日记》、《对面的女孩》等书,成为本届书市亮点,销售火爆。
日记体或准日记体小说纷纷出笼,让人想起一年前出版界喧嚣已久的名人自传出书热,此类小说是否受了名人传记的启发?以自己亲生女儿生活为蓝本的《女生日记》的作者杨红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这类日记体小说同名人自传不同。它并不是站在一个居高临下的位置俯视芸芸众生,而是作者根据自己或自己孩子、亲友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记录了一段青少年的成长历程,“更为真诚,也许是赶潮流之作,但源于生活,绝不浮躁”。
此类小说是否以青少年的稚嫩和不成熟为卖点?杨红樱认为“不能简单地这样说”。她表示,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些学生作者写自己生活的文章,非常真实,纯属有感而发,在这方面,“比大人写孩子的书更好看”。但青少年生活阅历上还是肤浅的,文章中透露着稚嫩和不成熟。然而正是这种稚嫩和不成熟,引起了读者共鸣,因为不论任何人,都有这段似曾相识的经历。“文章经过作家的加工、写作,更具思想性、审美性”。
书市现场,一位购买了《女生日记》的金陵中学柳同学称:“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
有关业内人士称,长期充斥图书市场一些面向青少年的文学作品,总以一种说教者的身份出现,书中所描写的人物往往脱离现实,给人不真实的感觉,难以引起读者共鸣。日记体小说的逐渐走红,弥补了这一缺憾。但随着这一写作形式的流行,会有良莠不齐的作品出现,对于青少年读者而言,应明辨是非,从中汲取书中有利于自己成长的营养。至于这种类型的小说能走多远,要看市场检验的结果如何。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苗恒,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相关新闻

即时要闻

今日专题

热门资讯

佰里服务-公众号

扫码关注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