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穿越5000年的丝绸之路

2019-12-06

作者:网络

来源:科技日报

A-
A+

        12月3日,在郑州召开的仰韶时代丝绸发现新闻发布会上,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宣布,在河南省荥阳市汪沟遗址出土瓮棺里的头盖骨附着物和瓮底土样中发现的丝织物残存,与此前青台遗址瓮棺中出土的织物为同类丝织物,结合巩义双槐树遗址发现的骨雕家蚕,确切证明中国先民在5000多年前已经开始育蚕制丝。

       同日,中国丝绸之源研究郑州工作站,正式落户荥阳青台遗址!这是中国丝绸博物馆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建立的,以加强考古单位与科研基地协作,寻找探索丝绸起源的新方法。

        对于丝绸的起源,古史记载颇多。《通鉴纲目外记》载,黄帝妃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天下无皴瘃之患,后世祀为先蚕”。《易·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孔颖达《疏》云:“垂衣裳者,以前衣皮,其制短小,今衣丝麻布帛,所作衣裳,其制长大,故云垂衣裳也。”结合仰韶时代考古的最新发现,研究者认为,中国丝绸的起源时间可能在黄帝时代,丝绸之源就在郑州。传说最早黄帝的妻子嫘祖将桑树上的蚕茧放到锅里煮,搅拌后牵出闪闪发亮的丝线。这就是最早的“缫丝”,嫘祖由此发明了纺织丝绸,人称“先蚕”。

        2010年,中国丝绸博物馆设立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开展纺织品相关文物分析检测鉴定等工作。为推动丝绸起源研究,2015年以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丝绸博物馆开展以“寻找中国丝绸起源”为主题的考古项目。

        2015年以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中国丝绸博物馆联合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寻找中国丝绸之源”项目,分别在荥阳青台、汪沟和巩义双槐树等相关黄河流域仰韶文化遗址展开工作。

        中国丝绸博物馆设立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重点开展纺织品相关文物分析检测鉴定、传统工艺与价值挖掘,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关键技术研究等工作。2017-2019年,中国丝绸博物馆科研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技术,对荥阳汪沟遗址瓮棺内提取的碳化织物的纤维材质和组织结构进行鉴定,发现绞经织物,纱线较细,是四经绞罗织物碳化后的痕迹,确认绞经织物是丝织品的残存。这与20世纪80年代青台遗址出土的织物属于同类丝织物。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西域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那条黄沙狂舞、孤寂驼队缓缓西行的征途,从此有了一个浪漫而美丽的名字。

        在遥远的古希腊传说中,就记载一种源自东方的服装面料。它采自树上,具有珍珠般的光泽,柔软而弹性,轻盈又透明。长在橡树上的“金羊毛”,是他们能想出来的最贴切的名字。为了获得这种面料,希腊人甚至建造第一艘驶向大海的“阿戈尔号”巨轮,五十名英雄水手在王子伊阿宋的带领下,为获取传说中的“金羊毛”而开启征程。这个传说或许是西方已知最早关于“丝绸”的记录。作为中国特产,丝绸制作技术被中国垄断了很长时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同时打通丝绸之路。在古代艰难的运输条件下,远距离贸易仅限于高价值奢侈品,因此精美,柔软、轻薄、高贵的丝绸,作为最古老的世界商品,开始源源不绝地到达中亚、西亚乃至欧洲大陆。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网络,来源:科技日报,来源地址:)

相关新闻

即时要闻

今日专题

热门资讯

佰里服务-公众号

扫码关注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