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先提出海洋牧场的建设

2016-09-09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全息网

A-
A+
日本黑潮牧场
资料图
   海洋牧场的构想最早即由日本在1971年提出,1973年,日本又在冲绳国际海洋博览会上提出:为了人类的生存,在人类的管理下,谋求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协调发展。1978年~1987年日本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栽培渔业”计划,并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海洋牧场——日本黑潮牧场。日本水产厅还制订了“栽培渔业”长远发展规划,其核心是利用现代生物工程和电子学等先进技术,在近海建立“海洋牧场”,通过人工增殖放流(养)和吸弓I自然鱼群,使得鱼群在海洋中也能像草原里的羊群那样,随时处于可管理状态。
  1991年,日本政府栽培渔业的预算达到48.6亿日元,放流的渔业品种达94种,放流规模百万尾以上的种类超过30种。仅每年投到人工鱼礁的资金就达589亿日元(折合人民币42亿元),中央政府和县政府、市町村各负责50%。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日本沿岸20%的海床已建成人工鱼礁区,2003年北海道地区秋季大麻哈鱼的捕捞量猛增到5500吨。
  1963年,日本专门成立了栽培渔业协会,负责管理和发展栽培渔业。2003年,日本对水产机构进行改革,基于提高研究和开发的效率,确保研发体制连贯的考虑,将栽培渔业协会并入日本水产综合水产研究中心,由日本水产综合水产研究中心全面接管此项工作。该中心设有栽培管理课和遍布全国沿海多达16个栽培渔业中心,专司栽培渔业项目管理和栽培渔业技术的研究、评价和实施工作。此后,该中心对单位内部的栽培渔业进行了体制和机制整合与改革,进一步理顺了和地方政府、自治团体的关系,加强了与都道府县等各级政府的联合,并对项目实施情况和工作计划进行了重新评估,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栽培渔业的普及,落实。
  日本九州岛大分县面向四国岛的佐伯湾,1983年建成世界第一个“海洋牧场”,就像在草原上放牧牛羊一样,在开放的海域放养鱼苗,捕捞养大了的成鱼。
  日本水产科学家经过7年的试验,搞清真鲷鱼“喜欢听的声音”,制成录音带。每年春天人孵化真鲷鱼苗,养到30毫米之大,然后放到封闭的海域(用网围起的鱼槽),进行为期80天的声响驯化。每次“开饭”都先放录音,一直驯化到一听录音就追来进餐的程度,这时鱼苗已大到10厘米之长,便可投放到“海洋牧场”了。所谓牧场,并无遮栏,只在离岸200米左右海上放一组浮标,下面连结着声响给食装置、鱼群探测仪、水下照相机等等,岸上基地设遥控监测装置。每日向牧场自动投食三四次,一开声响,鱼群3分钟内就集拢来吃,吃完又游向海。翌年春天,鱼长到25厘米长、400克重,便可捕捞上市。其优点是鱼能大范围游动,吃海洋浮游生物,长得快,味道胜过围网养殖的鱼;不用围网,不用筑堤,节省人工。一组自动化电子装置,可控制浮标半径1公里以内、水深20—30米的海域,这就是一个无网“海洋牧场”的范围。
  濑户内海1962年成立日本栽培渔业中心,指导各县渔民从事栽培渔业。所谓栽培渔业,又称海水增殖业,用人工的方法对海洋经济动物进行孵化、育苗、中间培养、放流,使可捕量成倍增加。濑户内海本来年捕鱼几十万吨,由于滥捕和污染,50年代末只剩10多万吨,通过人工栽培,放流效果日见显着,再捕率已达10%左右(即人工放流100条鱼苗能捕回10条大鱼),现年捕量提高到50万吨,其中对虾、鲷、牙鲆、黄盖鲽、鲍鱼、银鲑、扇贝等高值水产品占一半以上。栽培渔业可称是比较低级的“海洋牧场”,流放的鱼苗不像“牧场”。可捕回一半以上。但投资不多,不必使用昂贵的电子设备,也无须每日多次投食,只是人工育苗和布置栖息场比较费钱。据统计,日本政府1976—1987年已为之投资50多亿元(折人民币,下同)。仅山口县长门町一个小海区,就建设人工鱼礁场22.6平方公里,修整鱼礁场1.37平方公里,总投资5800万元。人工鱼礁是以废轮胎、水泥块,投放于鱼类很少泥沙质浅海区,形成洞隙很多的“礁石”,吸引贝类、藻类前来附着繁殖,浮游生物随之大量增殖,鱼群也来觅食,终于变成可供捕捞的海洋渔场。
  最近20年,日本海水养殖业发展很快,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本站编辑,来源:全息网,来源地址:)

相关新闻

即时要闻

今日专题

热门资讯

佰里服务-公众号

扫码关注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