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应推动海洋牧场建设的现实作用

2016-09-09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全息网

A-
A+
我国应推动海洋牧场建设的现实作用
资料图
   (一)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需要。当前水生生物资源衰退和水域环境恶化问题已成为我国渔业发展的“瓶颈”。从渔业产业内部讲,过度捕捞和水产养殖自身污染是造成资源衰退和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在新形势下,秉承绿色发展和持续发展的理念,坚持养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充分利用好天然水域的自然生产力,在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的前提下,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转变渔业发展方式,实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是我国渔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积极推进海洋牧场建设,是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渔业实现绿色、协调、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适应渔业发展规律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以养为主”的方针,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渔业发展道路,成就巨大。但从历史角度看,与畜牧业狩猎、放牧、家养的完整发展历程相比,我国渔业一定程度上属于“跨越式”的发展,即未经过所谓的“放牧”阶段,就直接进入了“家养”阶段。随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历史经验不足、技术储备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突出表现在水产养殖方面。当前我国水产养殖出现的很多问题,与上述因素存在很大关联。而且从世界范围看,即使大多数发达国家,当前推动渔业产业发展的主要形式和通用办法,仍然停留在捕捞和增殖两个层面上,水产养殖所占比重都不大。在我国渔业发展新时期、新阶段,尊重事物科学发展规律,做到理性回归、补齐短板,也是创新和进步的一种体现。
  (三)拓展渔业发展空间的需要。受以往技术、资金、政策等条件制约,我国海洋渔业长期存在局部利用过度和发展空间尚未充分挖掘的矛盾问题。我国拥有42亿亩的大陆架渔场,其中浅海滩涂面积就有2亿亩,目前我国海水养殖面积约3000万亩,仅占浅海滩涂可利用面积15%左右,水域滩涂利用空间和潜力依然很大。目前我国海洋渔业主要依赖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两大产业类型,但都面临着不同问题,发展余地不大。同时,由于海洋捕捞强度过大等原因,迫使我国作业渔场不断向外海转移,而海水养殖受当前生产技术水平限制,很难扩展到10米等深线以外的海域。在10—50米等深线的海域范围内,相对形成一个渔业利用空白区域,处于“没鱼捞”和“没法养”的状态。充分利用好该部分海域空间,积极推动以海洋牧场建设,不仅能够为我国渔业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为我国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更大的回旋余地。
  (四)推动转产转业工作的需要。自2002年起开展的 “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计划,其工作方向是正确的,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遇到了一些工作难点和“瓶颈”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政策设计和工作过程中,工作重心更多放在了“减船”方面,对转产转业渔民的生产生活出路问题考虑不足。渔业是处于农业和工业之间的一种产业形态,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工作,只能通过渔业产业的内部转移和消化来完成,而且必须与捕捞渔民的生产特点和所掌握的生产技能相符合。积极吸纳捕捞渔民参与和从事海洋牧场建设,充分发挥其捕捞技术优势,为其创造出新的生产生活出路和创收增收途径,对推动对转产转业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五)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需要。实现水产品的安全、有效供给仍然是当前渔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从实际情况看,捕捞产品质量安全相对有所保障,社会认可度也较高,但养殖产品受水域环境污染、养殖方式方法不当等因素影响,产品质量存在一些隐患,社会认可程度也较低,直接影响到养殖产品的消费、价格和效益。由于海洋对污染物的自然降解效应,我国10米—50米等深线海域范围内的水质总体相对良好。在积极推进健康养殖、提高养殖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同时,通过大力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充分利用海域天然生产力,生产更多质量安全有所保障、社会认可程度高的水产品,对提高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总体水平、扩大水产品供应量和消费量以及提高渔业生产效益,都是有所帮助的。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本站编辑,来源:全息网,来源地址:)

相关新闻

即时要闻

今日专题

热门资讯

佰里服务-公众号

扫码关注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