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造房子的昆虫

2021-12-11

作者:佚名

来源:科普中国

A-
A+

昆虫在动物界中种类和数量很多,个体也很小。也是因为“小”,昆虫可以广泛分布在地球的任何角落,因为这样小的生物只需要很少的食物就可以存活,只需要很小的空间就可以居住,而强大的适应性又使得昆虫可以生活在任何环境中。可以说,昆虫无处不在。

绝大多数昆虫都是生活在天然的环境中,比如草丛里、树叶上、树干上、地下、石头下、水中、水面以及树皮缝和砖墙缝中。它们不需要“动手”建造自己的家园,大自然就是它们的“家”。然而有一些更为聪明的昆虫,为了保护自己免受侵害,或者为了能够获得充足的食物,它们会利用各种手段,使用各种辅助材料,为自己或者后代建造居住的房子。


在公园或者野外游玩的时候,如果你发现植物的叶片或茎秆上有一摊类似于唾沫的泡沫,试着拿一根小草棍把泡沫拨开,看看里面有没有一只乳白色的小虫。如果有,那就是沫蝉的若虫了,而这些泡沫就是沫蝉若虫为自己建造的房子。这些泡沫是从沫蝉的腹部排出来的。在它的腹部下端有一个气门,气门的开口附近有一个腺体,腺体排出了胶质的液体,同时气门排出了气体,这些液体和气体混合在一起时就形成了一堆泡泡。这些泡泡不断地增多,最后完全把沫蝉覆盖。与普通的唾沫不同,这些泡泡既不会被太阳晒干,还不会被雨水冲走,也不会被风吹散,而且空气还可以在泡泡间穿梭,所以被泡泡淹没的沫蝉不会因缺氧而死。

沫蝉为什么要给自己建造这样一个泡泡房呢?因为沫蝉在若虫期身体十分嫩弱,很害怕缺水。如果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很容易干死,所以必须有泡泡围绕着它。而且若虫不会飞,跳也跳不远,如果不隐藏起来,很容易被天敌所捕食,所以沫蝉在整个脆弱的若虫期一直生活在自己建造的泡泡里。等到沫蝉长大,它就会变成会飞会跳的成虫,身体抗旱能力也增强了,就再也不需要用泡沫掩身了。


天幕毛虫的“网幕房”天幕毛虫又名秋幕毛虫、网幕毛虫、美国白蛾等,是很知名的世界性检疫害虫,也是大名鼎鼎的外来有害生物。在天幕毛虫爆发的季节,法桐、臭椿、国槐、白蜡等多种园林植物的树冠上都挂满了网幕,这些网幕就是天幕毛虫幼虫为自己建造的房子。它们不是单独作战,而是一群幼虫共同吐丝,围绕着一定数量的树叶和树枝建成一个可以容纳它们的大型丝状网幕。这些幼虫躲在网幕里大快朵颐,将叶片蚕食得只留下网状叶脉。有的树冠已经光秃,发生严重时可将整株树叶吃光,造成部分枝条甚至整株植物死亡。

天幕毛虫幼虫有6~7个龄期,1~4龄幼虫具有结网的习性。l~2龄幼虫因为个体较小,所以只吃叶肉而留下叶脉,使得叶片呈透明纱网状。3龄以后幼虫会将叶片咬成缺刻,再大一些就可以将整个叶片吃光。3龄前的幼虫群集在一个网幕内生活,而随着身体的长大,到了4龄,一个网幕已经不能容纳那么多的个体了,所以4龄开始幼虫便分成若干个小群体,织成多个网幕。如果网幕内的叶片被吃光,它们就会移至另外一个地方织一新网。


石蚕的“筒子房”在河湖或池塘的水底,有一些用石子、沙子或植物的碎枝条等做成的小筒子。这些奇妙的小筒子就是石蚕为自己建造的房子,既是它的栖身之地,也是伪装避敌之所。它们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换颜色:秋冬是深暗色,春夏是鲜绿色。

石蚕是毛翅目幼虫的统称。石蛾将卵产在水中,幼虫石蚕终生生活在水中。石蚕身体柔软,很容易受到天敌的侵害,所以它们出世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自己打造一座小房子。石蚕的口器能够吐出一种丝状液体,这种液体一旦遇水就会立即凝固,并且具有很强的黏性。石蚕就是用这种丝状物将它的建筑材料黏合在一起的。房子造好之后,它们还会将这些丝状物涂在房子的内壁上,把自己的房子装修得非常舒服。随着幼虫不断长大以及爬行造成房子磨损,石蚕就会离开旧房子再造一座新的大房子。

石蚕具有“建筑专家”的美誉,它们可以用身边的任何材料给自己造房子。因为是就地取材,所以它们的小房子也很好地隐身于生活环境中。在天敌看来,这些小房子可能是石头缝中的小碎石,也可能是随波逐流的小树枝,总之很难被发现。


卷叶象的“摇篮房”卷叶象是鞘翅目、象甲总科、卷象科的全体成员,绝大多数种类具有卷叶的特性,卷叶象也由此而得名。

卷叶象卷叶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给自己的孩子建造一个温暖舒适的家。雌性卷叶象在交尾之后,便开始卷叶。卷叶可不是随随便便卷的,在卷叶之前,卷叶象会认认真真地查看树叶的状态,等确定这片叶子适合作为幼虫的食物之后才会开始卷叶工作。

对于较大的叶片,卷叶象会从叶片的中间先把叶子切开,只留叶片主脉将两部分相连,然后再在连接处的主脉部位咬上几口,使下方的叶片失水枯萎变软而容易卷折。接着再从左、右两侧将叶片向内卷起来,之后再到叶端往上方卷起叶片,形成一个圆筒,最后吐出黏液将叶片接合处粘住。对于较小的叶片,卷叶象会直接啃咬叶柄使叶片软化,然后将整叶卷起。对于更小的叶片,它会将几片叶子卷成卷。卷叶象因为会啃咬叶柄或叶片主叶脉,所以卷成的叶卷就会像一个摇篮一样随风摆动。“摇篮房”做好以后,卷叶象在里面产3~4粒卵,卵在摇篮中孵化,幼虫在叶卷内自内向外取食叶肉,直至化蛹。

卷叶象种类不同,做成的摇篮的形状也不同,有的是圆锥形,有的是圆筒形,还有的是球形,等等。


蓑蛾的“蓑衣房”在冬天的枯树上,常常挂着一些小小的枯叶团,里面就是正在过冬的蓑蛾幼虫。它们躲在“蓑衣”里,不怕风也不怕雨,也不受敌害的侵扰。蓑衣的外边粗糙,里边却非常细致,是用洁白光滑的纯丝织成的,住在里面感觉既温暖又柔软。整个冬天,它们就固定在枯树干上或墙角来过冬。它们还不时地用丝来加厚内壁,然后在春天化蛹,之后羽化为蓑蛾。

雌蓑蛾没有翅,甚至连足都没有,就像一只肥胖的蛆虫,所以不能离开蓑囊。雄蓑蛾是有翅的,羽化以后飞离蓑衣去寻找雌蓑蛾。雌蓑蛾在蓑衣内与飞来的雄蓑蛾交尾。

雌蓑蛾在蓑衣内产卵,幼虫孵化后离开母亲的蓑衣,吐丝下垂,被风吹到附近的枝叶上,然后咬取枝叶表皮,并吐丝将这些材料黏合在一起,为自己量身制作蓑衣。蓑衣做好以后,幼虫才爬到树上去吃树叶。肚子饱的时候,幼虫就在袋中休息,饿了它就将头和胸伸出蓑衣外,带着蓑衣往前移动。遇到敌害时,它就把身子缩回去。随着幼虫不断长大,它也在不断地加大自己的蓑衣。它先在蓑衣口边吐一些丝,再把啃下来的叶片拱到背上,吐些黏液将这些叶片粘在一起。蓑蛾幼虫就是这样把蓑衣不断接长,以保护自己长大的身体。老熟以后,幼虫就吐丝把蓑衣吊在枝干上。


蚁狮的“漏斗房”蚁狮是脉翅目蚁蛉的幼虫,长相凶狠,头上有一对尖利的大颚。蚁狮喜欢在干燥的沙土地上挖坑,通常沙的含水量小于2%。蚁狮用尾部向下拱,使身体退入沙中,只留头上的一对大颚露在外面,然后不停地用大颚将沙粒向四处弹出,使沙坑的口儿一点点扩大,最后形成一个漏斗形的陷阱。漏斗的坡度非常重要,蚁狮好像计算过一样,它总能把自己的漏斗房的坡度控制在38度至42度之间,这样既能保证上面的沙子不会塌下来,又能使得路过的蚂蚁等小昆虫滑下坑底。我们在沙地上看见的那些外形酷似漏斗、直径为1~3厘米的小坑,就是蚁狮的家,也是它的捕食工具。

当蚂蚁随着沙粒滑跌到陷阱底部时,蚁狮就将它的颚管刺入蚂蚁体内,将毒液注入,把它的躯体溶解掉,然后美美地吸食一顿,最后把无用的躯壳抛出坑外。每次捕捉猎物以后,漏斗房都会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是很快蚁狮就会重新整修好,等待下一个猎物的落入。蚁狮到了合适的时候,会在沙土中做一个结实的蛹。经过一段时间,它会破蛹而出,摇身一变成为跳着优美舞蹈的蚁蛉。


蜾蠃的“陶壶房”雌蜾蠃平时居无定所,但在生宝宝之前,会为宝宝建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窝。不仅如此,雌蜾蠃还是著名的泥塑师,它所建造的宝宝房堪称精美的艺术品。

雌蜾蠃先从水边吸水,然后飞到有泥土的地方,把水和唾沫吐在泥土上,接着通过上颚、前足、口器和触角的共同努力,做成一个软硬适中、大小适当的泥球,最后抱起泥球飞到筑巢点,用前足和上颚夹住泥球,并来来回回梳理泥球形成部分巢壁。弄好之后,蜾蠃又飞走了,一会又抱着一个泥球回来,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做巢。往返几趟,最终筑成一个只有约1厘米大小的、口小肚大的壶形巢,形状如同一个缩小版的陶壶。

等陶壶做好以后,雌蜾蠃就在里面产下1粒卵。之后,雌蜾蠃开始为宝宝准备食物了。它多次在野外捕捉并麻醉蛾类的幼虫,然后放进刚做好的陶壶中,直到里面贮藏了足够的猎物以后,雌蜾蠃才再次出门取一个泥球回来,将巢口封闭起来。封巢口也是个精细活,不但要把壶口堵死,还要把多余的泥土弄成一个漂亮的翻边。之后还要对整个泥壶进行修修补补,才能到完成这件“艺术品”。


来源: CNKI智慧科普聚合平台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佚名,来源:科普中国,来源地址:https://cloud.kepuchina.cn/newSearch/imgText?id=6820397591811592192)

相关新闻

即时要闻

今日专题

热门资讯

佰里服务-公众号

扫码关注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