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天上月圆,人间团圆
2022-02-15
作者:慕亭衣
来源:百家号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团聚一直是我们期盼的主题,很多人都会在元宵节这天选择与家人,爱人一起吃过晚饭,拿着元宵灯散步于江边,欣赏着夜空中的圆月。
今日元宵节,我选取了4首诗词赠予你,愿你元宵节快乐。
《诗曰·元宵争看采莲船》
【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诗词里的千树琉璃、明月逐灯,读起来不禁让人身临其境。
看这满街的大红灯笼,熙熙攘攘的人群无不透着欢声笑语,也是这正月十五的热闹,才能让人们在百忙之中欢聚在一起。
饭桌上同举手中杯,共度佳节良宵,一起坐着聊聊过去一年的喜怒哀愁。
正月十五是一年一度的团圆夜,爱情和亲情,在这 千里共婵娟的月色下,显得格外浓烈。
品尝着还未散去的年味,汤圆蜜饯,甜甜蜜蜜,佳人在侧,无比幸福。
《关山月》
【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关山月》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借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五古。此诗写远离家乡的戍边将士与家中妻室的相互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带给广大民众的痛苦。全诗分为三层。
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的云海之间。
浩荡的长风吹越几万里,吹过将士驻守的玉门关。
当年汉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
这里就是历代征战之地,出征将士很少能够生还,
戍守兵士远望边城景象,思归家乡不禁满面愁容。
此时将士的妻子在高楼,哀叹何时能见远方亲人。
开头四句,主要写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从而表现出征人怀乡的情绪;中间四句,具体写到战争的景象,战场悲惨残酷;后四句写征人望边地而思念家乡,进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楼叹息不止。
此诗如同一幅由关山明月、沙场哀怨、戍客思归三部分组成的边塞图长卷,以怨情贯穿全诗,色调统一,浑然一体,气象雄浑,风格自然。
李白看见征战的场景,因此他感叹唐朝国力强盛,但边尘未曾肃清过。此诗就是在叹息征战之士的苦辛和后方思妇的愁苦时所作。
《月夜思乡》
【唐】杜甫
星稀月冷逸银河,
万籁无声自啸歌。
何处关山家万里,
夜来枨触客愁多。
稀疏的星星和清冷的月光散佚在银河,
四处宁静,只有我独自唱歌。
老家相隔千山万水数万里,
晚上心里感触在他乡乡愁多。
一个人在异乡,身旁没有亲人,孤独感也随着深夜的弥漫更加深沉了。
星星再稀疏,还有月亮陪伴,而我独自一人,愁思更多了。
家乡远在千万里,在团聚的这个日子里,更加想家了。
《正月十五夜》
【唐】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正月十五之夜,到处灯火灿烂。城门打开铁锁,红光辉映石桥。马蹄踏过处,尘土飞扬。歌女花枝招展。
边走边唱《梅花落》。禁卫军特许通宵欢庆,计时器不要紧催天亮。
《正月十五夜》是唐朝苏味道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写的一首咏神都洛阳城元宵夜“端门灯火”盛况的古诗。洛阳城皇城城门端门的布灯习俗可以追溯到隋炀帝时期,至唐代已盛极一时。
这首景色诗是诗人在一次正月十五夜诗歌比赛中的夺魁之作,也是深受后人推崇的佳作。诗中描写了洛阳市民元宵之夜的欢乐景象。
首联写灯火辉煌,成语“火树银花”即由此而来。
颔联写人流如潮,明暗相间,纵横交错。
颈联写夜游之乐,突出歌伎艳若桃李。
尾联写人们对良辰美景的无限留恋。
全诗色彩明艳,用词准确,反映了诗人非凡的艺术才能。
据《大唐新语》和《唐两京新记》记载:每年这天晚上,长安城里都要大放花灯。
元宵节自古便是一个隆重的节日,整个大街小巷都是一片欢腾的气氛。
元宵节在诗词里的呈现,有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有对爱人的思慕之情、有感慨自己的过往遭遇,更有对家国的歌颂之情。
无论是哪种,总让人读起来五味杂陈,时而振奋人心,时而人心雀跃。
佰里服务-公众号
扫码关注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