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研学旅行所存在的弊端

2022-02-23

作者:国洲文化

来源:百家号

A-
A+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教育部等11部委在2016年末的时候发布了《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之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从主流观点上来说,教育部是非常支持这一观点的,因为研学旅行可以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加快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从小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养成文明旅游行为习惯。

  另一方面,我国的教学制度一直是应试教育,研学旅行是应试教育的改革开端,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便于操作、富有实效的具体行为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创造能力、劳动观念和集体协作精神,让学生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在丰富学生见闻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让参与研学旅行的学生研有所思,学有所获,旅有所感,行有所成。

  研学旅行的推崇确实让众人看到了教育制度改革的希望,但是在社会大背景还是以应试教育为前提的情况下,开展研学旅行依旧存在很多弊端,今天,成都研学旅行中心国洲文化就和大家一同来探讨目前研学旅行所存在的弊端。

  一、游而不学

  研学旅行是组织学生集体旅行,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结合为一体。本质上是希望孩子们能在增加见识的过程中,学习到课本外知识,无论是有利于课本知识脉络的梳理还是新鲜趣闻的吸收,“学”,是研学旅行的重点了。就目前的市场而言,大部分研学课程并不以“学”为目的,反而本末倒置,只注重“游”。

  比如在进行红色拓展培训的红色主题研学的时候,大部分机构都只是让学生们参观纪念馆,简单的了解历史史实,并非根据当地红色文化进行红色文化历史教学,在做这样的研学教育时,要让学生们主动参与,主动学习,才能有体验式学习的效果,无论是专家座谈还是红色情景剧的参演,都能让青少年更彻底的了解革命历史,理清知识脉络,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本来随着教学方式的发展,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并不只是满足于课堂,研学旅行改变了我国中小学生的传统学习方式,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自主学习,由个体的独立学习转变为互助的合作学习,由机械的记忆性学习转变为探究式的研究性学习。只有在游中有学,才能将研学的最大作用发挥出来,让学生成为研学的主体,让学成为研学的根本目的,这样才能促进青少年的进步与发展。

  二、形式单一并流于形式

  研学旅行以旅行为载体,以研学为主旨。虽然这一活动纳入了教学计划,但由于专业师资匮乏等各方面现实条件的制约,容易出现课程目标不明确,主题选择不清晰,运行形式不规范,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问题,学生无法主动参与研学的课程,肯定效果不佳。

  很多研学课程都是参观纪念馆、博物馆、或者风景区等,并未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掌握所见所看所闻所学,虽然确实去了很多地方,开拓了眼界,但是所掌握的知识依旧只是皮毛,反而会因为要去的地方太多,增加研学成本,增加学生家庭负担。

  研学旅行就是要让孩子们学有所长,学有所获。在研学课程组织中,要一直践行这样的观点,特意增加青少年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时间,激发他们的自主能动性,增强学习兴趣。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但需要反复强调的是,教育不仅是教育系统一方之事,也需要社会各界共同支持,联动构建“大教育”的格局,从而为开展研学旅行提供生根发芽的土壤。只有各地教育、文化、旅游、交通、安全等多部门共同参与,密切配合,做好课程资源体系、组织管理体系、安全责任体系建设,建立经费筹措机制,才能推动研学旅行工作积极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符文强)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当前研学旅行所存在的弊端,作者:国洲文化,来源:百家号 ,来源地址:)

相关新闻

即时要闻

今日专题

热门资讯

佰里服务-公众号

扫码关注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