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六位代表谈乡村振兴“新鲜事”
2024-03-05
作者:赖星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8版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只有把农村地区建设好,加快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亿万农民才能安居乐业。
如何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如何把传统村落风貌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留住“原味”的绿水青山?如何能让更多的人才、资金、产业向农村流动,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本期议事厅邀请六位全国人大代表,围绕相关话题建言。
江西省靖安县璪都镇港背村(资料图)。港背村地处九岭山下,山林连绵,河水清澈,风景宜人,依靠发展旅游产业,这个小山村在振兴道路上越走越远。新华社记者万象摄
让绿水青山价值“变现”
蒋文定代表: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蒋文定代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但如何把‘无价’的绿水青山转化为‘有价’的金山银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九江市市长蒋文定说。
坐落在万里长江和鄱阳湖交汇之处的九江山清水秀,生态资源丰富,却也面临生态产品“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难”的问题。为此,九江近年来积极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加快推动生态财富转化为物质财富、生态优势转变成发展优势。
好山好水的价值要变现,就得先“定价”。蒋文定介绍,为给绿水青山估值定价,九江积极构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机制,目前已完成了GEP(生态产品总值)核算信息采集工作,并正在推进生态资源储蓄运营平台建设。
武宁县是九江最早探索将生态产品价值变现的地区,经过核算,该县生态总值为1142.25亿元,约为GDP的6倍。
“给绿水青山‘定价’,让我们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蒋文定说。
绿水青山“定价”后,九江市针对群众需求积极引导银行机构创新绿色金融工具,拓宽生态产品融资渠道。
武宁县联合金融机构推出“甜蜜贷”“碳信贷”“山水武宁生态产品贷”等金融服务产品,无需房屋抵押和繁琐评估程序,即可为普通农户快授信、快放贷,直接受益群众2200余人,撬动社会资本12亿元,为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特色种养、精品民宿等产业提供了“金融活水”。
“尝到了甜头后,老百姓更加用心守护好山好水。”武宁县长水村村民卢咸锋就依托自家700亩山林,拿到75万元贷款用于民宿建设运营。
为加快“两山”转化,九江市坚持环境有价、使用有偿,运用市场化思维和手段,搭建起规范开放的生态产品交易平台,有力促进了生态要素自由流动、市场供需精准对接。截至目前,当地已完成13单自然资源资产出让交易,总金额近80亿元;在江西省率先开展排污权储备交易试点,完成中石化热电联产和神华发电等3个项目6笔排污权交易,交易总金额近2000万元。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目前,九江已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3个,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个,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6个。
“我们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以系统观念、改革办法、市场手段,不断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蒋文定说,为推动各地“两山”转换之路越走越宽,建议国家层面能继续加大对地方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地方积极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路径探索;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生态环境大市场,加快推动生态环境要素和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有效配置和自由流动。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赖星)
让古村落“留下来活起来”
高世文代表:把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融入乡村振兴进程
高世文代表
古宅错落,古建幢幢,溪水环绕,曲径通幽。行走在江西省抚州各地的翠谷绿野间,时常能看到一些被完好保存的古村落。走进其中,能真切地感受到乡愁在这里生根发芽。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抚州是全国传统村落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中国传统村落135个,占江西省总数的近三分之一,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古村博物馆’。”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抚州市市长高世文向记者介绍丰厚“家底”。抚州市是首批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市,当地百余个中国传统村落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广袤乡间。
在高世文看来,守护好这份珍贵的“家底”,必须兼顾文化传承、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把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融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中。为此,抚州以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市创建为抓手,以“党建+传统村落保护”为引领,集中推进52个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活化利用示范工作,真正让传统村落“留下来”“活起来”“美起来”,成为展示“文化抚州、梦想之舟”品牌的鲜明标识。
如此体量的传统建筑要保护修缮、活化利用,资金从哪来?抚州的探索是打造“金融+”“文旅+”发展新模式,放大文化、旅游、金融三者融合的叠加效果。
抚州探索建立了传统村落保护多元投入机制,引导工商资本、国企、乡贤等通过投资、合作等方式参与保护工作。支持金融机构推出“古村落金融贷”产品,开展传统建筑所有权、经营权“两权”抵押贷款业务;通过“拯救老屋行动”,多方筹措资金4000万元推进保护修缮。
“我们坚持把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全域旅游发展紧密结合,合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有效激发传统村落的活力。”高世文说。
在中国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金溪县双塘镇竹桥村,伴随着锣鼓声响,村民及游客担任演员,身着古装扮演古人,古风古韵十足。
竹桥古村修缮开放后,游客与日俱增,到了节假日,平均每天客流量1万多人次。高涨的人气带动了本村200余人发展餐饮、民宿、农业采摘、农事体验等业态30余家,吸纳本村及周边400多人就业。同时,竹桥古村还将20多名村民培训为讲解员、保洁员、保安等,进一步拓宽村民就业增收渠道。
值得一提的是,抚州还在全市成立了175支党员志愿服务队,开展传统村落保护知识宣传、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建立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专家库,为每个传统村落确定一名专家,使传统村落保护活化利用蕴含广泛的群众基础、精干的专家力量。
高世文介绍,下一步,抚州将加快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创新发展,助力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样板之地。“我们将坚持创新理念,鼓励社会资本和各类市场主体参与传统村落项目建设,创新多元化市场运营模式;坚持因地制宜,立足传统村落长远发展,综合现状、历史文化价值等因素,不断整合现有资源,最大限度激发村民参与传统建筑和传统村落保护的热情。”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赖星 李美娟)
让村民人人有股份年年有分红
罗来昌代表: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
罗来昌代表
“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让村民共享发展的红利,走向共同富裕,这是我们一直不变的初心。”全国人大代表、江西南昌市青山湖区湖坊镇进顺村党委书记罗来昌说。
进顺村是全省闻名的富裕村,2023年,全村固定资产20余亿元,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5000余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3万多元。进顺村还创下江西省村级的多个“率先”——率先建起农民管理的四星级宾馆并组建旅游企业集团;率先探索村集体经济社区型股份合作制改造,让村民人人有股份,年年有分红;率先建立村级老年大学……
谁能想到,如今让人生羡的富裕村,曾经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硬木扁担杉木桶,代代不离驼背种。一根扁担两只篮,有女莫嫁上窑湾。”罗来昌介绍,这句顺口溜正是进顺村几十前的真实写照。1978年,进顺村人均收入仅74元,远低于当时全国农民人均收入。
1979年,进顺村依托城郊区位优势,成立了首个村办企业,接着兴办了生产麻绳、鹅毛扇、拖把以及酱油、米粉等多个小厂,迈出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的第一步。随后,进顺村在20世纪90年代步入了快速发展期,成立旅游集团,建设工业园区,参股南昌农商银行……在一个又一个举措下,进顺村推进村级经济多元化发展,逐渐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主体,园区建设和酒店经营为两翼,金融、商贸、物流等并举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顺势而为、敢为人先”这把金钥匙,不仅打开了村集体经济稳健发展的“锁”,也打开了村民共同富裕的“锁”。“我们的幸福密码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坚持改革、坚持发展,让群众尝到发展的甜头,在推动乡村振兴中带领村民共同富裕。”罗来昌说。
“安排好住的,敬养好老的,教育好小的,照顾好弱的,兼顾好大众的。”这是进顺村在发展中摸索出的26字民生要诀。村民们享受着包括股份分红、长寿奖、退休补贴、奖学金等20种福利。
“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在罗来昌的建议和推动下,进顺村还建立了全省首个村级老年大学。学员从最初几十人增长到700余人,特色课程也从最初的两三个增加到太极、书法、声乐、古筝等十几个。村里还建立了全省首个村级文化生活馆,多类别、多形式、多层次的文体活动,让村民的生活更有品质。
经过不断改革与发展,进顺村先后荣获“中国十大名村”“中国十佳小康村”“中国幸福村”等二十多项国家级殊荣。
与此同时,罗来昌也清醒地看到,作为典型的“城中村”,进顺村未来面临生存和发展空间不足、人才短缺等发展瓶颈和制约因素。对于下一步的发展,进顺村又有了新的谋划:新建设的进顺大厦即将交付使用,正在启动前期招商工作;稳步推动进顺村鄱阳湖工业园提容增效,届时村集体经济收入将进一步提高。
“我们将进一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寻找新的增长点,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于民,让共同富裕变为现实。”罗来昌说。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赖星)
变“治已贫”为“治未贫”
李克坚代表:坚持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
李克坚代表
“无论是对一个家庭,还是对一个地方来说,脱贫并非一劳永逸。一些群众因自身原因或环境因素仍面临生活压力,内生发展动力有待提升。防返贫工作稍有松懈,他们可能再度陷入贫困。”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赣州市市长李克坚说。
赣州市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原本较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作为江西省巩固脱贫和乡村振兴的主战场,赣州市114.33万脱贫人口占全省的40%,1.79万户、7.15万名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占全省的45%,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艰巨。
李克坚介绍,赣州通过分析历年致贫返贫数据、剖析现实案例,发现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等“三类人员”最容易因病、因学、因灾等不可抗因素返贫致贫。为此,当地把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的首要任务。
赣州蓉江新区江坝村村民黄燕的家庭在去年突遭变故,丈夫因病去世,抚养两个女儿生活和读书的重担落在黄燕身上。了解她家情况后,驻村工作队立即启动防贫保险申报流程,黄燕一家共获得防贫保险理赔金112264.34元。“这笔钱来得太及时了,真要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黄燕说。
黄燕之所以能领到防贫保险理赔金,源于赣州市创新开发“精准防贫保险”。政府出资设立保险资金池、购买社会保险服务,为致贫返贫高风险人群提供保险保障,变被动“治已贫”为主动“治未贫”,提供每人最高30万元的防贫保障金额,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上“保险阀”。
目前,赣州市18个县(市、区)均已开通防贫保险,覆盖400多万农村人口,有效避免了群众“辛辛苦苦奔小康,一场意外全泡汤”的情况发生。
“促产业兴旺,让群众增收,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任务。”李克坚介绍,赣州近年来积极发挥中央衔接资金投入撬动作用,引进优质市场经营主体,以衔接资金“小投入”撬动社会“大资本”,带动脱贫群众经营性收入明显提升。
以全南县为例,2021年以来,该县投入乡村振兴产业项目资金1.68亿元,带动社会资本投入11.63亿元,实施蔬菜、甲鱼、鳗鱼等特色种养产业项目168个,带动村集体年增收1440万元,辐射带动1.8万户农户、600多户脱贫户和监测对象稳定增收。
然而,受自然地理、历史等因素影响,赣州市乡村振兴领域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比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脱贫群众增收难度大,农村发展基础薄弱。李克坚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对赣州市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加大支持力度,同时将“支持革命老区发展”作为资金分配因素并给予倾斜。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赖星)
让乡村文旅更有“瓷”力
胡雪梅代表:“陶瓷+”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胡雪梅代表
青山绿水,土墙民宿,窗前赏景,炉边沏茶,位于“瓷都”景德镇珠山区的三宝村弥漫着艺术气息。小山村、国际范,这里已累计接待近万名外国艺术家驻场创作。曾经的三宝村发展落后,大量村民外迁。如今的三宝村已蝶变为国内外文艺青年的“网红打卡地”,成为景德镇的文化符号之一。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景德镇市市长胡雪梅介绍,景德镇近年来依托自身独特的陶瓷文化资源和良好的绿色生态禀赋,精心做好“陶瓷+”文章,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提高生态价值、激发产业活力,努力在探索实践中绘就生动美丽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景德镇深挖陶瓷人才富足、陶瓷高校众多等优势,鼓励城郊村引入陶瓷人才驻村创作,让乡村振兴更有文化味。仅三宝村就已聚集各类文创机构近200家,中外“景漂”6000余人,其中陶瓷创作设计师、手工艺匠人、自由职业工艺美术师、创业者逾5000人。
“我们厚植陶瓷文化特色,拓展陶瓷文化外延,精心策划和举办了一系列节会活动,进一步增强陶瓷文化和乡村特色故事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胡雪梅说,比如浮梁县重点打造了“大地艺术节”“浮梁乡创节”等活动,其中“大地艺术节”2023年共吸引来自10个国家和地区的64位艺术家呈现65个艺术项目。
“大家看到茶山之顶的作品叫‘大地之灯’,它提取了茶田蜿蜒的自然曲线,让地景漂浮于空中。”浮梁县寒溪村村民吕建琴向游客介绍着村里的网红艺术作品,吸引游客一步步走向山顶。“大地之灯”底部铺设了观景平台,不少游客在这里休憩、拍照。
来源于生活的艺术,不仅打动人心,还给当地群众带来了实惠。2021年以来,寒溪村累计游客接待量突破30万人次,2023年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35万元,带动200多位村民就业增收,户均年收入超10万元。
依托陶瓷文化,景德镇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各地乡村文旅业态百花齐放。
采矿遗址、东埠古街、古码头……走进以制瓷原料“高岭土”而闻名中外的浮梁县高岭村,宛如走进一座记录瓷业历史的山水画廊,“高岭·中国村”项目集生态农业、瓷茶文旅、论坛培训、运动康养、旅居文创等功能业态于一体,成为景德镇践行“两山”理念的重要“试验田”。该项目在2023年累计营收破亿元,促成5000多名农民返乡就业。
为服务乡村文旅产业,景德镇还全面优化“车位、馆位、床位”等旅游资源供给,让乡村文旅更加接地气、聚人气、有生气,推动瓷宿、茶宿、艺宿等特色主题乡村民宿蓬勃发展,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
“接下来,我们将在巩固、提升、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努力用陶瓷语言、生态底色为乡村振兴赋能,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景德镇实际的乡村振兴之路。”胡雪梅说。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赖星 刘佳敏)
乡村“大舞台”吸引人才来
石羽代表: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石羽代表
“乡村振兴‘大舞台’呼唤更多技术人才,广袤乡野孕育着无限的机遇与可能。”全国人大代表、江西和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部车间主任石羽说。
石羽的家乡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江西“粮仓”。他所就职的和泽生物是一家专业从事饲料添加剂、植物提取物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也是江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10多年前,为了照顾家庭,数控专业毕业的石羽从外地回到家乡,进入江西和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作为一个饲料添加剂行业的“门外汉”,他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很快成长为技术专家,解决了公司在发展中遇到的许多技术难题,并通过“传帮带”培养出多名技术能手。
“在和农民朋友打交道的过程中,我更加明白了科学技术在乡村振兴领域的重要性。”石羽和团队研发的一款新型环保饲料添加剂,大幅提升饲料利用率,受到许多养殖户的好评。
石羽和他的团队还针对秸秆回收再利用课题进行攻关,研发的产品已初步成型。“我国农村地区,每年要产生大量的秸秆,工业利用率却不高。”石羽介绍,对秸秆回收再利用,可以用于生产活性炭和二氧化硅,有利于保护环境,市场前景广阔。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快速进步,支撑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0%,充分验证了“脱贫致富必有科技要素,乡村振兴必有科技支撑”的道理。在石羽看来,科技可应用于乡村振兴的方方面面:种业科技,可以有效保障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智慧农业,可以赋能农产品生产、销售等各环节;环保科技,可以推进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作为农业大县,鄱阳县近几年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水平、成果转化水平,实施了“草根人才”“高素质农民”培训计划,培养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依托送科技下乡活动和农业大讲堂下基层宣讲活动,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鼓励支持企业、科研机构等开展乡村建设领域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培养了一批懂得乡村建设、管理的专业人才。
石羽尤其关注人才培养,他说自己从“门外汉”变成饲料添加剂行业的技术能手,正得益于校企联合人才模式。“要引导各类人才资源下沉到乡村振兴一线成为骨干力量,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石羽建议,政府要筑巢引凤,出实招引导大中专毕业生、科技人员等返乡创业创新,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施展拳脚、贡献才智;同步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尽可能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解决好返乡人才的后顾之忧。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赖星)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加快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六位代表谈乡村振兴“新鲜事”,作者:赖星,来源:新华每日电讯8版,来源地址:http://www.news.cn/mrdx/2024-03/05/c_1310766423.htm)
佰里服务-公众号
扫码关注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