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靠一篇作文被北大录取

2016-01-12

作者:苗恒

来源:南国早报

A-
A+

    
    每年的高考作文题,大部分考生不会冒险,太过标新立异;但是也依然会涌现出少数个性考生和写得才华横溢但不符考试要求的“超低分作文”、“零分作文”。而这也正是高考作文这一热点话题关注度多年不减的原因所在每年高考作文总会出现些特殊现象、个性考生,让人们有一些思考和探讨。
作文奇才属特例
破常规需慎重对待
  “文无定法”,南宁书城负责高考教辅书的营业员张波告诉记者,在他的工作经验里,作文参考书是最难推荐的。因为别的科目都有老师公认的优秀教辅书目推荐,唯有写作书,没有哪个版本得到一线老师一致的认可。
  考试要求遵守规则,但作文本身又是讲究创造力和个性的文学形式,这两者的矛盾让近年来高考作文中出现了独特的现象:才华横溢但不符考试要求的“超低分作文”、“零分作文”。
  广西著名作家彭匈告诉记者,一些写出“零分作文”的考生很让人激动,因为他们“不一般”。如有一年,一位  考生用古白话写的《赤兔马》,无论文笔还是构思、立意,都有不同凡响的效果,幸运的是这位考生被一所名校录取了。比较遗憾的是去年的一位考生,他在作文中使用了甲骨文甚至更古老的文字,但没有得到好成绩进入高等学府。他让许多搞了一辈子古文字的专家都感到欣喜并叹服,据说有几位名校的教授联名上书,愿意收取这位文字奇才,但并没有下文。
  彭匈希望,许多改变都是个别特殊案例或者典型促成的,有的时候需要破除一些所谓的“规矩”。如果当时能抓住这个特例发动各方面来一番讨论,也许就会在高考的公平与“奇才“这个命题上诞生出一个新规定来。
新概念以文取人
获奖者免试上大学
  因写了一篇“不太合常规”的文章得奖被保送进北大,1999年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得主陈佳勇是当年的话题人物。陈佳勇从北大中文系毕业后,进入媒体,曾在上海新闻晨报做过记者,现为上海电影集团东方电影频道副总监。
  6月7日,在探讨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时,陈佳勇告诉记者,在“一篇文章进北大”之前,他恰恰在各种作文竞赛中“屡战屡败”高中三年他参加三次作文大赛,都在初赛即被淘汰,这让他一度反感参加形式僵化、题目老旧的作文竞赛。1999年,他参加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以一篇《沈庄的报告》一举夺得一等奖。获奖后,陈佳勇被保送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躲过”了当年的“黑色七月”。 “新概念”最初缘于上海著名文学杂志《萌芽》对当时语文教育方面的一些思考和设想,他们联合了几所名校,希望设立一个权威性的作文大赛,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和创造力,发掘一批敢于标新立异、颇有文学才华的年轻人。为了和当时的语文教学区别开来,这个大赛被命名为“新概念”。“新概念”作文没有命题要求,没有题材限制,参赛学生可以写任何自己想写的东西,它所有的限制只有一条字数在5000字以内。
  首届新概念大赛后,北大、复旦、南开、南京大学等“以文取人”,录取了包括陈佳勇在内的7名获奖学生。十年新概念作文大赛,培养了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一批重量级“80后”作家。不过,获大奖者“免试上大学”的政策在推行了两届之后,从第三届开始再也没有实行。
高考作文正与时俱进
评判仍有别作文竞赛
  陈佳勇赞成写文章要个性和创作,但他告诉记者,距他高考已经12年了,一切都有了变化。当年他没有参加高考却“一篇文章进北大”,但高考是规范化的考试,考生不能靠出位的作文方式,拿自己前途冒险。
他表示,与过去相比现在的作文题目也更贴近社会热点,更具开放性,学生可以有更多发挥个性的空间。高考作文目前是考察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文学基本功的很好途经。它毕竟不同于文学选拔比赛,从内容到形式,不宜严重偏激和过于奇思异想。
  “单靠"一篇文章上北大"的说法也不准确。”陈佳勇说,当年北大也来学校对他各方面的能力和表现做了考察。陈佳勇高中就读于上海市郊南汇县的重点中学周浦中学,他各科成绩都不错,只是更偏爱文科,“没有参加新概念,我不一定能进北大,但应该也是一所很不错的名牌大学。不过可能不是学中文,学的是法律。”
  南宁二中副校长梁凯表示,尽管写作能力很难通过考试衡量,但高考仍是目前最合适的作文能力考察机制。一个作文竞赛,改卷老师面对的只是几十名参加竞赛的学生,高考阅卷面对是全国900多万名高考生;高考阅卷老师也不可能达到作文竞赛中那些专家和评委的水平。因此要让高考作文的评判标准完全倾向鼓励个性与创造,那是不现实的。(佘鸿雁)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苗恒,来源:南国早报,来源地址:)

评论0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1/0页

相关新闻

即时要闻

今日专题

热门资讯

佰里服务-公众号

扫码关注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