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吻

2016-03-03

作者:网络

来源:全息网

A-
A+

   龙吻是汉族宫殿建筑屋顶所用装饰物。龙吻高3米多,宽2米多,重约4吨,由13块琉璃构件组成,俗称“十三拼”。龙吻是龙文化之建筑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太和殿屋顶正脊的两端,有一对翘首华丽的琉璃装饰物,古代称为大吻或正吻。龙吻高3米多,宽2米多,重约4吨,由13块琉璃构件组成,俗称“十三拼”。天安门为重檐歇山顶,共有正脊一条,垂脊8条,在正脊与垂脊上共有十个龙吻,故又有“九脊封十龙”的说法。
   龙吻表面饰龙纹鳞甲,四爪腾空,龙首怒目,张口吞住正脊,脊上插有一柄宝剑。在古代汉族建筑中,龙吻不但是一种重要的装饰物,而且由于它衔接了殿顶正脊于垂脊之间的重要关节,从而起到了使殿顶更加封闭、牢回、防止雨水渗入之作用。
   古代汉族建筑正脊两端的龙吻,过去又称为“鸱吻”。它的演变过程大体为鸱尾—鸱吻—龙吻。唐代以鸱吻为主,明清两代才由龙吻取代了鸱吻。据《唐会要》所载: “汉柏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屋上,以压火祥”。鸱尾的形状呈月形,有点像鱼的尾巴,又有点像鸟,人们当时把它装饰在屋顶上,其作用有“避火”镇灾之意。封建社会,装饰性建筑构件被蒙上了迷信色彩。晋代之后记载中,出现“鸱尾”一词,中唐之后“尾”字变成了“吻”字,成了“鸱吻”。明代则进一步改进,把鸱吻变成了龙吻。明代龙吻嘴张得很大,可以吞住正脊的盖脊瓦、正脊筒和群色条三部分,而清代龙吻张得较小,仅能吞住盖脊瓦和正脊筒,群色条在龙嘴的下唇以下了。天安门正脊上的龙吻系清代琉璃制品。
   如果人们仔细观看天安门正脊上的龙吻,在七颈背上还插有一把宝剑,并露出伞形剑靶。它起装饰龙吻、增加其华丽气势的作用。据说,这是怕龙吻擅离职守逃回大海,因而把它死死地锁在屋脊上,使其不能腾飞。剑靶是明清两代才出现在大吻上的。明代以前虽有龙吻但多不插剑靶。明清两代龙吻上的剑靶杂外形上也有区别,明代剑靶外形为宝剑剑柄,剑柄的上部微微向龙头方向弯曲,顶部做出五朵祥云装饰;清代剑靶外形也是剑柄,
   但上部是直的,没有向龙头方向弯曲,顶端雕饰的图案是鱼鳞装饰。天安门龙吻上的剑靶属清代形制。
   在天安门屋顶上,除屋脊上的龙吻外,两坡垂脊上也各有一龙吻,亦称垂脊吻,其体形略小,呈前趋势,起封护两坡瓦陇和装饰垂脊的双重作用。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网络,来源:全息网,来源地址:)

相关新闻

即时要闻

今日专题

热门资讯

佰里服务-公众号

扫码关注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