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威海环翠区张村镇利用地处城郊的优势,依托里口山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在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风貌的基础上,不断培育民宿度假、健康养老、亲子度假等旅游业态,不仅保护了绿水青山,更守住了“山水田园”的文化底蕴,成为深受市民和游客喜爱的近郊休闲娱乐慢生活目的地和综合性度假旅游区。
绿色发展“换新颜”
近年来,遵照生态优先原则,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张村镇科学规划福德庄、刘家疃、姜家疃、王家疃4个自然村的发展方向,确立了“一核”“双线”“多节点”发展布局。
“王家疃村定位为国学主题的亲子文化村落,培育文化产业,优化生态环境;刘家疃村定位为户外运动、休闲度假基地,打造高端民宿和轻户外运动体验产业;姜家疃村依托十八里担架道红色印记展馆,打造红色革命文化体验区;福德庄村在保护现有胶东传统民居及相关文化的基础上,加入新功能、新业态,形成里口山乡村旅游集散中心。”张村镇党委书记邹伟说。
“以前我们村是工业村,20世纪80、90年代开办了啤酒厂、电子管加工厂、网具加工厂,引进了藤椅厂、铸造厂等。”刘家疃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杰增说,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村里迁出、关停了全部工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道路硬化、电网改造,开通了自来水,建成了小型污水处理站和管网,全村生活污水统一收集处理,还建成了景观带、小游园等设施,全力发展观光旅游,激发村民干事创业的热情。
闲不住的村民李大姐,旅游旺季时常到村里的农家乐、菜馆帮忙,干起活来不输年轻人。“老了能领上退休金,干点活就有工资,有钱赚、吃喝不愁,这样的生活我还能接着干10年!”她说。
地处里口山入口处的福德庄村,近年来,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不仅完成了基础设施改造,还建设了草莓采摘园、开心农场、油菜花田等项目。随着老村“换新颜”,游客越来越多,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村南侧的张村河边修建了滨河公园,南山上修建了环山路,环山路旁还有观景平台,通过提档升级,我们为游客营造了更好的旅游环境。”福德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善友表示。
文化传承为乡村“留根”
在实施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张村镇坚持以地域性传统文化为根基,深度挖掘乡村文化底蕴,让优秀传统文化为乡村“留根”。
坐落在里口山下的王家疃村,有600多年的历史。为了提升旅游品质,村里对老旧房屋回购整修,还请来中央美院的教授“操刀”设计。面对这个典型的胶东地区浅山区传统村落,美院教授及其团队精心设计,确定了“不搞大拆大建,不搞拆后复建”的原则,重点在整治提升和保护发展上下功夫,让传统风貌与现代生活共融共生。村里原有的老楸树、柿子树、核桃树等全部保留了下来,如今这里已经成为“网红”打卡点。
“为丰富游客体验,我们还建设了休闲公园、荷花湾,新增绿化面积5万多平方米,集中打造主题化的精品民宿群。”王家疃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向君说,随着琴舍民宿、柿园民宿等精品民宿品牌逐步打响,从“一日游”到“多日游”,越来越多的游客在里口山找到了“家”的感觉。
为保护传统文化,王家疃村还聘请了民俗文化方面的专家,对村子的发展脉络、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分析、整合提炼,挖掘整理了256个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开办的里口山乡村美学堂公益教育基地深受孩子和家长们的欢迎。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针对王家疃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热点、焦点问题,不仅村干部入户走访,还实施“以奖促治”的长效管理机制,对推动乡村旅游有贡献的村民给予相应的物质、精神奖励,激发老百姓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多年来,王家疃村获得了全国美丽宜居村庄、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等荣誉称号。
为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张村镇每年定期开展大活报、健步走、广场舞大赛、红歌赛、太极拳展示等文体活动300余场次;依托乡村美学堂、何长峰美术馆、和合塾、十八里担架道红色印记展馆、乡村记忆馆等文化阵地,不断加强与高校、党校、艺术团体和社会组织的合作;通过建设文化长廊、打造农家书屋和图书角,收录各类图书万余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责任编辑:刘亚敏)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黎晓倩 姜华峰,来源:中国旅游新闻网,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