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寻找“光”,不如像他一样“照亮”身边人

2021-11-11

作者:程依伦

来源:广州日报

A-
A+

  近日一篇自称是来自清华大学的学生发布在网络上的“匿名自白信”受到广泛关注。

  在信中,这名自称为清华毕业生的匿名学子重新追忆了自己大学四年和研究生时期的生涯,他从一个只能靠每年的13000元奖学金和助学金度过大一、大二时光的贫寒学生,到逐渐通过家教自立自强的学子;再到研究生期间,拥有了自力更生能力但依然贫困的他,选择了将奖助金名额“让”出,并用自己的实习工资和项目资金来资助4名来自家乡的贫困孩子……

  贫困曾让他饱受困苦:文中提及,大一大二期间,扣除学杂费和住宿费,他一年的可支配收入只有6500元,为了攒钱买电脑等必要的电子设备,他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开支计划,每个月只能花400元。

  贫困也曾让他错失一些美好的回忆:由于没有多余的开支,在入学时不久的班级聚会中,因为拿不出人均150元的聚餐费用,他选择了没去参加,而这也成为他大学时光中最大的“遗憾”。

  但是贫困却不曾磨灭他的意志:坚持完成学业、努力学习以争取保研资格,即便在拥有了兼职收入和实习收入后,也依然葆有艰苦朴素的初心;

  贫困也不曾遮盖他的真诚和善良:给提供捐助的企业家每年寄手写感谢信、礼爱同学和师长,即便是家教家庭让他承受了一些委屈,他也不抱怨;甚至在自己拥有了一定的经济能力后,回馈社会,帮助他人,因为“我自己也想像他们一样,照亮哪怕其他一个人也好”。

  这样一篇“匿名树洞文”质朴无华,却直抵人心,感动无数人。记者采访清华大学一名大二学生,该网友告诉记者,目前这个帖子已经在校园内“走红”,“每一位学生和老师都被信里质朴的情感所打动,它真正体现了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但与此同时,记者留意到,现实生活中也出现另一些声音。

  有人提出,这封信开头提到的情况需要引起重视,“因为现在确实在校园内存在部分拿着助学金,生活却铺张浪费的学生。所以我觉得在奖学金审核方面要落实清楚,不能出现资源浪费的情况。要帮助到真正需要的人。”

  还有不少网友,则开始询问匿名信真假,甚至想寻找这位匿名者。

  但是记者认为,这样的“深扒”其实意义不大,因为我们赞美的不是苦难,而是可贵的心灵”。倘若信件为真,这就会伤害到这位匿名者本人的意愿,我们也希望,如果有一天,当这位匿名者真的愿意“站”出来的时候,他也一定是抱着照亮更多人的信念。毕竟,这封信里透露的太多美好品质足以让人启发:有知恩图报、有不畏艰苦、有奋发图强、有真诚友善……与其去苦苦追寻一个发光的人,不如去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发光的人,这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对美好德行的传承。


(责任编辑:符文强)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与其寻找“光”,不如像他一样“照亮”身边人,作者:程依伦,来源:广州日报,来源地址:)

相关新闻

即时要闻

今日专题

热门资讯

佰里服务-公众号

扫码关注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