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试教育枷锁下,面向未来,志在成为英才的我们该何去何从?

2021-11-18

作者:百家号

来源:百家号

A-
A+

  一直以来,不少国人总在诟病中国教育,以至于谈及中国教育,必然会想到“填鸭式教育”“应试教育”“抹杀个性”等标签。

  国内的公立教育给人印象就是:沉闷的教室,刻板的老师,教条化的知识传递,一考定终身的测评方法简单......让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转向关注体制外的教育方式。

  01——北大附中“叛逃”中国式教育

  北大附中去年进行过这样一场教育实验:北大师生合力筹办一所“未来学校”,这所学校以批判性思维为教育的核心,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可以充满乐趣地主动学习知识,最终得到自我发展。

  在北大附中这个校园里,“走班制”打破了学科界限、班级界限、师生角色界限,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最大程度的激发了双方教与学的积极性。

  “走班”重塑了平等师生关系,衍生出亦师亦友的“导师制”,正在升级中国的教育文化。

  尽管对中国的公立校而言,国家教育部政策依然是“捆扎带”,影响到技术和师资的发展,但北大附中的创新探索还是给了我们很大激励。

  到底在渴望什么样的教育?也许,这就是答案。

  02——最好的教育——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办好社会满意的教育,是教育的时代诉求,更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定位。什么是社会满意的教育?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最高呼声——“注重孩子全面发展”就是最好的回答。

  但由于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和教育制度改革的相对滞后,学校教育已偏离了航向。当下,无论是影响全国的“超级中学”,还是引发热议的“高效课堂”,其鲜亮光环的背后是“高升学率”的支撑。

  关注冷冰冰“分”的教育,而忽视活生生“人”的教育,这是教育的悲哀,也是教育广为诟病的症结所在。

  “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教育家蔡元培

  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把学校存在的本义、价值、目的归结为“教育即自然生长”。

  古今中外对教育的经典诠释都印证了这样一个道理:教育的本质就是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全面而个性的成长,让其先天具有的潜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04——中西方教育理念对比

  近年来中国的教育制度不断受到质疑和挑战,诸多教育界的专家精英主张学习西方的教育模式,就在于西方教育坚持着优秀的教育理念。

  国外更重视综合素质教育,尤其是人格特质的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发现自身兴趣。

  以正确的心态看待学生犯的每一次错误

  西方教育中对学生在学习上犯的错误保持高度包容,甚至鼓励学生“试错”,“犯错”是孩子们成长进步的一个标志,教育者们不会指责学生,而是鼓励学生正确面对,冷静分析,让其学会从根本解决难题。

  在国外的中小学课堂上学生们非常活跃,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他们没有因犯错而受到惩罚的顾虑。

  老师要唤醒学生智慧而不是灌输智慧

  在西方教育理念中,教育者的任务并不是一个活的书本,把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而是以知识为媒介,启发学生的智慧。

  西方采用“开放讨论式”的课堂形式,老师鼓励学生质疑课本,提出自己的设想,老师也敢于承认自己回答不上来的问题,让学生遇到难题之后自己寻找答案而不是单纯的问老师。

  注重孩子个性化发展

  在国外西式化教育的理念里面,每年只有1000个小时的时间是在上课,其他的时间都是让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儿

  西式化的教育中,孩子学习的时间是非常短的,他们更多的是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这也是最为重要的。

  什么是理想的教育?一个理想的教育,是以人为本,全方位地培养一个人适应社会的能力,热爱生活的价值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独立的思考,自由的精神。而我们的教育,是缺乏人性,充满功力,更像是在培养机器。

  虽然我们无法改变现状,但我们可以先破而后立,重新学习。在全球化时代,走出国门,开阔视野,丰富生活,吸取知识,去成就更好的自己!


(责任编辑:符文强)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在应试教育枷锁下,面向未来,志在成为英才的我们该何去何从?,作者:百家号 ,来源:百家号 ,来源地址:)

相关新闻

即时要闻

今日专题

热门资讯

佰里服务-公众号

扫码关注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