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界的医生直播该“吃药”了

2021-12-15

作者:腾讯新闻客户端

来源:腾讯新闻客户端

A-
A+

      近日,“如何看待医生边问诊边直播”这一话题被热议。据媒体报道,目前医生做直播的现象十分普遍,直播打赏、付费咨询成为直播医生的主要变现手段。比如,11月20日晚,记者进入上海某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赵海(化名)的直播间。他提前10分钟调整设备、试麦,直播的主题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什么情况下该做置换手术”,包括15分钟科普、15分钟互动答疑。

     “太普遍了,不只我们医院的很多医生在做直播,其他医院同样如此,但很少有人考虑过直播的边界。”作为一家国内知名医院的中层管理者,孙婷(化名)对身边越来越多的同行投入直播感到担忧。在北京某医院的诊室,一名女患者发现医生一边问诊,一边对着手机讲解,让她感觉很不舒服。而有的患者还因医生在诊室直播而产生医患纠纷,拨打“12345”服务便民热线投诉医院。

       当我们挂号、排队,终于坐到诊室,却发现置身镜头中,甚至医生询问完病情后,还可能侧头面朝手机解答,我们的内心肯定会有些别扭和不情愿。一方面是担心医生是否百分百投入为我们诊治,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健康信息属于个人隐私,不论是背后入镜,还是录播后打马赛克、处理声音,这些信息事实始终与我们自身密切相关,不应该这么理所当然地被围观。

      网络固然无远弗届,但依然存在一些边界,比如我们的隐私权。民法典中有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对患者的隐私和个人信息保密。泄露患者的隐私和个人信息,或者未经患者同意公开其病历资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明年3月1日起施行的医师法中也明确,医师在执业活动中应当履行尊重、关心、爱护患者,依法保护患者隐私和个人信息的义务。我们肯定科普的价值,也无需回避互联网渗透,但在包容生长的同时,我们不应无视新业态发展中的误区和边界。

      这种看似鲜活的播出形式,涉及侵害患者隐私权的问题,甚至挑战职业伦理和法律边界。值得推广的线上科普,别成了医生个人的流量工具;医生出镜直播是好事一桩,但万万不可在无形中诱导或强迫患者配合,更不可违背医师法的相关规定。如果线上问诊的背后,对流量变现的欲望大过了看病救人的初心,势必会影响到医生看病的效果和患者就医的体验,最终伤及的是医疗直播、智慧问诊的整个新兴业态。要想消除医生直播面临的诸多争议,还需要院方和业内完善具体的直播规则和罚则,保护这一形式健康和长久。当医生的初衷当然是看病救人,医疗直播同样不该以现金流为第一目的。好好的医患科普对话,可别自己先“生病”了。

      医生直播,有的是为了科普医学健康知识,有的是为了赚外快,有的兼而有之。但不论初衷如何,边问诊边直播,也都值得商榷。患者看病需要一个相对安静友好的就医环境,有的可能会紧张,甚至需要医生予以安抚缓解。这种情况下,医生边问诊边直播,患者体验感不佳不说,更可能加剧患者紧张情绪,不利于疾病诊疗。实际上,患者看病往往也不希望有外人在场,更别说是网络围观了。

      因此,医生边问诊边直播给了患者不好的就医体验,尤其是不明确告知,也不征求患者意见,不仅容易引发反感,还极易侵犯患者隐私,即便是不对着患者脸部直播或者打马赛克,也都极为不妥,是明显的越界行为。这倒不是一概反对医生直播这种新生事物,关键是,要分清场合、厘清职责,而不能边问诊边直播。如果医生在非工作场所直播,科普医学健康知识,是应该得到支持和提倡的,但也应符合医生执业规范要求。

      医生做直播有合理和有益的一面。因为直播很直观,互动性和趣味性都很强。医患之间通过直播交流的优势明显。近年来,广受民众喜欢的医疗短视频已出现了不少。但医生做直播的风险与隐患也不容忽视,医生边工作边直播,一心二用容易让医疗质量下降,甚至出现差错;直播还容易暴露患者隐私,而且直播教人自我诊疗可能对粉丝形成误导,出现误诊误治现象。为医生做直播趋利避害,关键一招是把事做细。一方面,要在现有政策法规的细微处领会立法精神,进而为化解争议和消除模糊空间找突到破口;另一方面,法规毕竟难以面面俱到,要将相对抽象的法规细化成行业规范,甚至是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制度,用制度的细线补牢漏洞,使两者紧密结合。


(责任编辑:董方婷)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越界的医生直播该“吃药”了,作者:腾讯新闻客户端,来源:腾讯新闻客户端,来源地址:)

相关新闻

即时要闻

今日专题

热门资讯

佰里服务-公众号

扫码关注随时看